万芾“花鸟世界”中的二十四节气:霜降

廣東21城「運動人設」大公開!快來看你家鄉代表什麼運動

华南首个!肇庆惊现陨石坑

28 nations and regions, 200 players unite in China's Zhuhai for football and friendship

解锁“5蚊”一只大熊猫!广州动物园新大熊猫馆正式开放

15,947 Drones! Shenzhen drone show breaks Guinness World Record again, staging fireworks with tech magic

在中东教汉语堪比“明星”?| 深度直击中东中文热

发布时间:   来源: 南方+

在阿联酋任教5年的游桂平,跟她带的首届高中毕业生约好,明年暑假一起来中国旅游。5年来,由中阿两国领导人共同推动的中文教学“百校项目”,让阿联酋171所公立学校覆盖了中文课程,数百名中国老师参与其中。

而在邻国沙特,2个多月前刚刚迎来175名中国教师,超100所中学开启中文必修课,标志着沙特正式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

“来到沙特这段时间,中文老师受到了‘明星般’的待遇。”青年老师邓溶说,当地为老师们举办了盛大的欢迎仪式,“不仅官方电视台来采访,学校还在社交媒体为每个老师发布了欢迎视频”。

邓溶(右)受到沙特当地的欢迎。受访者供图

邓溶告诉记者,初来乍到那几天,她发现当地社交媒体被中文课话题“刷屏”,走在大街上,还遇到当地人询问:“你们是来自中国的老师吗?”

沙特利雅得一所男子中学的校长宰赫拉尼引用阿拉伯古训说:“‘知识,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现在中国老师已经来到孩子身边,我相信他们一定能学好中文,成为沙中友谊的使者。”

近日,记者走访阿联酋和沙特多个城市,对话多名中文老师,了解他们如何用热情与活力点燃中东学生对中文及中华文化的热情。

一个巨大的挑战

才上两周课,就要脱稿用中文演讲

清晨6时,邓溶便来到任教的学校——一所位于沙特首都利雅得东北部的女子初中。因为夏季漫长,气候炎热,学生们在6时30分就要开始一天的学习。

作为学校里唯一的外国老师,邓溶的到来引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刚来时她们看到我会高兴地尖叫,八九年级没有开中文课的学生也会过来,用中文对我说‘你好’。”在利雅得另一所女子初中任教的郭雅静一下课就被孩子们团团围住,请她用中文写下自己甚至父母的名字。

邓溶祖籍广东茂名,来沙特之前,她作为中文老师曾到格林纳达、蒙古分别工作了一年,郭雅静也曾在泰国执教过。

邓溶在学校发表演讲。受访者供图

首批进入公立学校的中文老师抵达沙特后,在机场就受到当地人的列队欢迎,沙特人为老师们送上鲜花和咖啡,还有会中文的当地志愿者帮他们缓解初到陌生国度的拘束。

沙特当地举行了盛大仪式迎接首批中国老师的到来。受访者供图

政府安排中文老师住进利雅得市中心的酒店。连着几天,中文老师在志愿者的陪同下参观了德拉伊耶古城、沙特国家博物馆、利雅得大道,了解这个国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近年来的发展成果。

一周后,老师们被陆续分配到5个城市里的初中,每所学校一名老师,从7年级开始教,每个班每周安排3节中文课——与英语的课时一样。此前,英语课是每周4节。

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四川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史肖被分配到位于利雅得市中心的一所男子中学。“全新的语言,陌生的面孔,孩子们对我很热情,学习也很认真。”史肖说。在这所学校的校长宰赫拉尼看来,史肖为学校带来了有关于中国的知识和文化,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他年轻且具有活力,能与学生打成一片,这是我们本土老师所不具备的”。

史肖(前)与沙特学生。受访者供图

孩子们才上了两周中文课,史肖就接到了一项任务——沙特国庆日上,他的学生要代表学校,在一个由10多所学校师生参加的校际庆祝会上发表中文演讲,还是脱稿的那种。宰赫拉尼认为,在这个活动中展示学生学习中文的成果,可以为学校打造一张中文学习示范校的名片。

“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史肖回忆说,但被选中的学生倍加珍惜这次机会,每天跟着录音模仿练习,家长和学校也都积极配合,最终,中文演讲成为当天庆祝会上最引人瞩目的节目之一。

史肖帮助学生进行脱稿中文演讲。受访者供图

从零基础到考满分

用尽浑身解数,让学生对中文产生兴趣

在沙特公立学校,中文老师进校之初面对的是一群中文零基础的孩子。

汉语和阿拉伯语是从语音和文字都截然不同的两种语言,就连书写,也是一个从左至右,一个从右至左。

大多数中文老师使用的教学语言是英语。“本来英语就是外语,要用外语来学习外语,难度不小。”史肖说,这要求老师用尽浑身解数,运用肢体语言、图示、视频和情景再现等方法,让学生对中文产生兴趣,并理解中文。

在郭雅静的课堂内,学生们喜欢玩猜语音的游戏,答对了可以拿到奖励积分。邓溶则专门制作了动画课件,用一个卡通人物代表自己,向学生演示各种各样的生活场景。史肖擅长情景演绎,时常邀请学生一同出演与课文内容贴合的“小话剧”。“以前在国内,有些人笑称能离开PPT讲课的才是好老师,在这里就得这么干才行。”史肖说。

相比此前在别国的教学经历,3名受访老师均认为,沙特教育部门对中文教学的要求较高。开学没多久,教育局的督导就巡回旁听老师们讲课,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要求一个学期完成一本书的教学内容,期中、期末考试不能少,还要根据相应的模板出题。

沙特中文课本。

10月17日,就在记者到访利雅得的前一天,初中生们刚刚结束期中考。不到两个月的学习成果超出了邓溶的预期,“孩子都考得不错,3个班总共有18个人拿到了满分”。在郭雅静和史肖的班级里,也有不少孩子获得满分。

收获真实的成就感

这群孩子中的佼佼者一直坚持中文学习

相比沙特公立学校统一从初一开始教中文,已经实施5年的阿联酋“百校项目”则完整覆盖了从幼儿园到高中。这些中文老师也收获了真实的成就感。

去年10月,蒋千惠结束了2年在韩国的中文教学工作,来到阿联酋最小的酋长国阿治曼,成为一所公立幼儿园的中文老师。

对蒋千惠来说,需要适应的不仅有学生年龄的差距,还有教学方式的不同。

在蒋千惠此前任教的韩国女子高中,中文课是选修课,选课的学生大多对中文和中国文化颇感兴趣,在东亚儒家文化的教育背景下,学生们内敛、礼貌,课堂秩序井然。

而阿治曼幼儿园五六岁的孩子更活跃,“课堂管理是一个难题”,但相对地,还处于语言敏感期的小朋友对新语言的接受能力更强。蒋千惠一开始教的是大班,孩子们已经有一年的中文熏陶,不需要太多英语辅助,就能通过肢体语言、图片理解中文。

蒋千惠和她的阿联酋学生在庆祝活动上合影。受访者供图

阿治曼幼儿园园长玛利亚姆非常支持“百校项目”,在她看来,孩子们在阿拉伯语、英语和中文的多语言环境下成长,能够得到更好发展。

按照园方融合教学的理念,中文被融入音乐、美术、手工甚至体育课程。9个班每周各两节中文课,一天4—5节的课程量,对于蒋千惠来说,“体力消耗量大,但也很有成就感”。

今年大班的孩子毕业时,大多能进行简单的中文对话,还可以阅读与年龄相符的中文绘本。玛利亚姆评价蒋千惠,用非常丰富的肢体语言和清晰的声音、歌曲进行教学,非常适合激励年幼的孩子,课堂气氛愉快而活跃。

2019年就加入“百校项目”的游桂平,刚到阿联酋曾在沙迦的一所幼儿园任教过。当时的困难不仅有幼儿园小朋友中文、英语零基础,他们甚至无法流利地用阿拉伯语表达自己的诉求。游桂平通过在全天候陪伴中引入更多游戏和互动,让他们习得汉语的生活用语。

游桂平(右)在课堂上。受访者供图

幸好,幼儿园的家长普遍认同,中文对孩子很重要。因疫情上网课期间,游桂平的课堂上经常有家长和孩子一起上课。后来,这群孩子中的佼佼者一直坚持中文学习,还在“汉语桥”世界小学生中文秀中获了奖。

蒋千惠接触过的幼儿园家长中,有一名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妈妈,她认为从小培养阿拉伯语、英语和中文才能,会让孩子有一个很好的未来。在幼儿园学中文之余,她还给孩子请了中文家教。升入小学后,由于学校没有中文课,这名妈妈还请蒋千惠介绍中文补习机构,让孩子继续学中文。

与学生的中国之约

她跟学生们约定,暑假一起到中国旅游

幼儿园一年的教学结束后,游桂平申请到迪拜的一所女子高中,从9年级教到12年级,花4年时间带完了一届学生。

在阿联酋的公立中小学,中文作为B级科目,不计算学分。游桂平任教的女子高中,会根据班级学习能力的差别,每周上1—2节中文课。课程要求和课时安排,让游桂平把教学的重心更多放在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感受两个古老文明之间的共同和差异上,“通过我的努力让学生了解中国、对中国感兴趣,就是最大的成就感”。

“学生们最感兴趣的是节日主题活动。”游桂平说,到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她们会上网了解中国的节日传统,到迪拜的中国城购买原材料,自己制作汉服,在班级做主题展示。

阿联酋女校的学生在学习中国剪纸。

班里一些孩子曾经到过中国一线城市旅游,体验过现代化的中国。也有人通过社交媒体,清楚知道中国的发展速度。游桂平则会给她们播放家乡湖南的宣传片,让生活在沙漠国家里的孩子感受森林城市的魅力。

天性活泼的游桂平还成为学生们的“闺蜜”。“我们会交流各种青春期女生关心的话题。”游桂平说,今年8月,她申请到一所男子高中任教,学生们得知她转校,纷纷给她发信息:“Miss You,we miss you!”(游老师,我们想你!)

虽有不舍,游桂平还是开启了在男子高中的教学探索。但她跟女学生们约定,明年暑假,一起到中国旅游!

游桂平(中)在新学期来到了迪拜的一所男子高中任教。受访者供图

☆故事

博士中文老师在沙特当“网红”

当地时间10月20日18时20分,位于红海沿岸的沙特第二大城市吉达仍未退却白天的炎热,大多数沙特人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开启夜间的娱乐。

离法赫德国王喷泉不远处的吉达智慧宫中国教育学院热闹起来,四楼的教室逐一亮灯,中文培训班开课了。

在吉达智慧宫中国教育学院,老师给沙特学生上中文培训课。

刚刚休完假,从中国回来的老师杨瑞琴给学生们带来礼物,在上课前,她还跟4名学生分享了用糯米做的零食,在充满松弛感的氛围中,大家顺便学习了“糯米”的中文词汇。

在杨瑞琴的课堂,阿拉伯语和中文流利切换是最大特点。作为马来西亚国际伊斯兰大学阿拉伯语博士研究生,她学习阿拉伯语已经有14年,现在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是中阿语言的对比。

“我之前在宁夏职业商贸职业技术学校教过3年阿拉伯语,而对于阿拉伯人学中文的教学经验还比较零散。”杨瑞琴告诉记者,去年7月,当看到吉达智慧宫中国教育学院成立需要招聘中文老师的消息,她立刻报名,成为该校第一名中文老师。

在吉达,杨瑞琴的学生从18岁到40岁不等,除了高校中文系的学生,还有来自不同行业的上班族,他们有的在工作中需要跟中国人打交道,有的想通过汉语水平考试到中国深造,还有的就是单纯喜欢中文。

杨瑞琴给学生都起了中文名,相应地,她也在学生那里获得了中文昵称——羊老师、杨老板、杨公主……

杨瑞琴在课间与学生交流。

与一般人印象中埋头做研究的博士生不一样,在工作之余,杨瑞琴运营了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不到一年,她的粉丝达到近万人,一些视频播放量多达100万,当地的自媒体大V还会把她的视频搬运到别的平台。

在视频中,杨瑞琴一会儿身着正装在中沙交流活动中担任同声传译;一会儿在课堂上中阿双语来回切换,沐浴在学生们求知的眼神中;一会儿跟沙特学生打保龄球,全中之后帅气地拍掌大声说“不愧是我”;一会儿跟学生艾沐辰、伊思言的“马马虎虎”组合拍档出演中文搞笑短剧。

“杨老师是我见过的中文老师里最好的!”艾沐辰提起杨瑞琴,一脸掩饰不住的喜爱,他跟随杨瑞琴学习中文7个多月,已经可以接受记者用中文采访。

“现在的中国年轻人很活跃,方式也很鲜活,但他们同样可以做厚重的工作。”在网红老师和学术研究之间,杨瑞琴认为并无冲突。活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加投入课堂,而他们的参与又会丰富自己的研究素材。

在杨瑞琴的研究里,国际中文教育细分出阿拉伯语中文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她深切感受到,要让沙特人更轻松地学习中文,最好的方式是用阿拉伯语学习。“我作为中国人,用他们的语言教他们,不仅更加亲切,还可以跟学生讨论语言背后的深层次文化,更有助于他们的吸收。”

记者观察

拓宽生命边界讲述中国故事

中文英语自由切换,甚至能说流利的阿拉伯语;进得了课堂,拍得了视频,足迹遍布多个国家……

在阿联酋和沙特的一周采访中,我们接触到一批高学历高素质且充满活力的中文老师,他们的学历均为硕士及以上,到中东之前,曾去过别的国家任教。

“一直在路上,不断拓宽自己生命的边界”,是这群中国年轻人的人生追求。与此同时,他们也把国际时尚、开放包容的精神面貌以及背后承载的中国文化带给世界。

阿联酋你好教育的创办者叶奇从小梦见自己拖着箱子到处走,现在是半年阿联酋半年中国工作的“双国人士”,在事业和家庭中努力寻找平衡。

泰国3年、美国1年、阿联酋5年,游桂平一直在跳出舒适区,今年8月,她离开任教4年的女子高中,调到教学难度更高的男子高中,“我就不想长时间固守同一个地方”。尽管对人生没有长远规划,但“不要停留,一直向前”的声音在召唤。教学之余,她游历各个国家,6月,她到了非洲的肯尼亚,在朋友圈分享视频美照的同时,还出了详细攻略。

游桂平在非洲的大草原。受访者供图

在沙特当上“网红”教师,则并非杨瑞琴的初衷,“我只是单纯爱分享”。然而,把抖音、视频号上的内容配上阿拉伯文搬运到海外社交媒体,却给她带来“泼天”流量。最受欢迎的视频是她被学生们装扮成各种各样的沙特人物,因为在杨老师身上,沙特人感受到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尊重。

中文老师既是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也是参与者,在跨文化的交流中,他们的生命得以丰富。而对于学习中文的中东人来说,通过与这群鲜活生命的亲密接触,以往印象中遥远神秘的中国慢慢具象化——这不仅是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的古国,更是一个充满创新精神和未来愿景的现代国家。

★查看“直击中东中文热”系列报道↓

vlog:这些汉语考题,把沙特人难出“表情包”

深调研:我在沙特学中文,以“实力”为它“代言”

 

vlog:沙特学生“卷”中文,只为来深圳干这件

上一篇:灣區動力/粵港澳全球招商 簽約2.26萬億
下一篇:解码三季报:“黄金内湾”发力,湾区一体化正重塑新动能丨珠三角观察

首页   |   

Copyright © http://www.khci.vip/ 英国富中传媒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