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芾“花鸟世界”中的二十四节气:霜降

廣東21城「運動人設」大公開!快來看你家鄉代表什麼運動

华南首个!肇庆惊现陨石坑

28 nations and regions, 200 players unite in China's Zhuhai for football and friendship

解锁“5蚊”一只大熊猫!广州动物园新大熊猫馆正式开放

15,947 Drones! Shenzhen drone show breaks Guinness World Record again, staging fireworks with tech magic

我在沙特学中文,以“实力”为它“代言” | 深度直击中东中文热

发布时间:   来源: 英国富中传媒

進入10月下旬,沙特第二大城市和重要金融中心吉達依然熱浪滾滾,阿比拉一早到達上班的語言學校,開始了一名中文教育推廣者充實的一天。

作爲阿蔔杜勒·阿齊茲國王大學中文系第一屆學生,阿比拉還有一個特别的身份,她是2022年收到習近平主席複信的中文學習者之一。

“習主席的複信極大地激勵了我們,兩年來,我發現身邊熱愛中文的年輕人越發多了起來。”阿比拉說。

阿比拉接受記者采訪。南方+記者 林旭娜 攝

阿比拉接受記者采訪。南方+記者 林旭娜 攝

近年來,在兩國領導人的關心和支持下,中沙關系全面發展,兩國在各領域的合作交流日益擴大,漫步在沙特各大城市裏,許多地方都能遇到用中文“你好”“歡迎”打招呼的沙特人。

在積極的預期下,學習中文正成爲沙特年輕人的新時尚。

“未來語言”:

年輕人相信,學中文将赢得未來

在沙特利雅得哈立德國王國際機場,記者見到機場工作人員薩拉,她的主要職責是爲中國旅客提供翻譯服務。

“你好!歡迎來到沙特阿拉伯!”說着标準普通話的薩拉是“90後”,她從達曼大學畢業後選擇到沙特國王大學中文專業繼續深造。

沙特首都利雅得哈立德國王國際機場裏,中文成爲标識語言之一。

沙特首都利雅得哈立德國王國際機場裏,中文成爲标識語言之一。

幾年前,在沙特很難找到學習中文的地方,隻有沙特國王大學于2009年起開設了中文專業。“現在沙特國王大學中文系學生有200多人,開設中文系的高校近年來迅速增多。”薩拉說。

據沙特媒體報道,目前該國開設中文專業的高校有沙特國王大學、阿蔔杜勒·阿齊茲國王大學、努拉公主大學、吉達大學,蘇爾坦親王大學的中文課程也開展到第三個學期,還有多所大學開設了中國經濟、法律等相關課程,以滿足學生需求。

阿比拉告訴記者,中文系女班在她入學時有學生14名,男班學生不到10名,但最新一個年級人數已增加幾倍,兩個女班各有24人,兩個男班各有20人。

她工作的吉達智慧宮中文教育學院也是去年9月才正式運營,不過,眼下這所語言學習機構已實現所收學費對教師薪資的全覆蓋。

在吉達智慧宮中文教育學院,來自中國的老師給孩子們上中文培訓課。

在吉達智慧宮中文教育學院,來自中國的老師給孩子們上中文培訓課。

今年8月底,在沙特、中國兩國教育部的共同組織下,175名中國教師抵達沙特并分赴5個城市的中學執教,這标志着沙特将中文納入該國中小學課程體系政策正式落地推行

學生可以從小學習中文,讓薩拉和阿比拉都感到振奮。在沙特,中文作爲一種職業技能獲得的認同感越來越強。

“當我用中文跟中國旅客說話,他們都開心地邀請我到中國玩。”薩拉說,入境的中國旅客都很友善,富有感染力,她不少同事也想學中文。

多名受訪的中文系畢業生告訴記者,沙特需要掌握中文的崗位正在增多,就算工作上不需要直接用到中文,懂中文也會成爲顯著優勢

以阿比拉爲例,在她聯系較頻繁的中文系同學中就有6名從事與中文相關工作,她們分别在哈裏德國王大學教書、在吉達機場工作、從事電影翻譯、在洲際酒店從事服務中國旅客相關事務、在私立高中當中文老師、在旅遊公司上班。

阿比拉相信,中文是未來的語言

1991年出生的胡達也有類似的想法,她因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開始喜歡中國,并決心學好中文。

胡達整理中文教材。

胡達整理中文教材。

10年前,胡達在互聯網上認識了一個中國女孩,兩人通過打字和視頻聊天方式結對學習。現在,胡達能講一口地道的普通話,并通過漢語水平考試(以下簡稱“HSK”)5級,計劃明年到中國留學。

“我的家鄉麥地那目前沒有中文教師,這也是我來利雅得的原因。”胡達說,她此前在一所國際學校教中文,現在在中文培訓學校負責招生、翻譯工作,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提高語言水平。現在,讀二年級的侄女在她影響下也開始學習中文。

胡達(右)與同事交流。

胡達(右)與同事交流。

胡達的同事拉格達今年畢業于努拉公主大學中文專業,大學時兩次遊曆中國,學習中文讓她擁有更多參與中沙文化交流的機會,因此她極力勸說雙胞胎妹妹也學習中文。

“利用業餘時間到機構學習中文的人不少,既有中文系學生補課,也有上班族進修,會中文的求職者收入可以提高20%—30%。”擅長中文的胡達和拉格達常成爲學生請教的對象。

作爲中東第一大經濟體,沙特很“年輕”,70%左右人口在35歲以下,就業需求強勁。實實在在互惠是雙方推進語言互通的内生動力。

“越早越好”:

期望講中文家庭能接受孩子寄宿

班得瑞今年5歲,是吉達智慧宮中文教育學院最小的學生,她和哥哥姐姐4人一起在這裏學習中文。

班得瑞學寫漢字“中”。

班得瑞學寫漢字“中”。

他們的爸爸哲馬裏·哈裏德是一名文藝工作者,2010年帶領沙特文藝團體在上海世博會現場演出,對中國十分了解。

哲馬裏·哈裏德與妻子十分熱衷于讓孩子學習中文。早在2011年他便意識到中文将越來越重要,開始熱心建議朋友們學中文,甚至一度打算将孩子送到講中文的家庭寄宿。

“沙特将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的推進速度非常之快。”哲馬裏·哈裏德評價,“國家很有遠見,因爲中文是世界主要語言之一,我相信中國故事會成爲世界故事”。

他認爲孩子掌握中文,未來的路會更寬。“我有一個朋友曾外派中國,所以中文很好,現在他學成歸來在大企業工作。”哲馬裏·哈裏德十分感謝兩國政府對中文教育的共同推動。

“語言學得越早越好,阿拉伯語有一句諺語,‘小時候學習語言就好像在石頭上雕刻’。現在因爲師資限制隻能從初一學生開始,但我希望我較小的孩子有機會從一年級開始系統學習。”哲馬裏·哈裏德說。

“放眼未來,現在正是沙特人學習中文的最好時機。”哲馬裏·哈裏德打算在作品中融進一些中文元素,吸引更多人關注中文學習,“我還期望講中文的家庭可以接受孩子寄宿”。

中文老師(最左、最右)與哲馬裏﹒哈裏德一家合影。

中文老師(最左、最右)與哲馬裏﹒哈裏德一家合影。

一年來,用阿拉伯語從事中文教育的博士生楊瑞琴在工作中遇見許多全家一起學中文的案例。一名公立學校教師自己先在機構學習,回家再教女兒,一段時間後她給女兒也報了名。楊瑞琴還認識一名全職媽媽,帶着2個年幼的小孩到利雅得租房求學。

在中國住過9年的約瑟夫(中文名“小黑”)則以“實力”成爲朋友圈的“中文代言人”。

小黑畢業于中國江南大學,在他的影響下已有14個朋友留學中國,小黑的哥哥也曾留學中國,妹妹在吉達大學中文專業學習3年後就職于沙特投資部。現在,小黑的女兒也開始學習中文。

“時不我待”:

中沙關系向好,“中國”話題高熱

在沙特“2030願景”下,“開放”成爲接受采訪的年輕沙特人口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語之一。越來越多精通科技、熱衷于參與國際貿易的沙特人已敏銳地察覺到時代給予他們的機遇。

很多人甚至可以用‘時不我待’來形容。”沙特智慧宮中文教育學院創始人、人類學博士馬永亮認爲,這也是當前的沙特中文學習者大多十分勤奮的原因。

“沙特年輕人對未來充滿期待,尤其是随着‘2030願景’的推進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影響,疊加中沙關系持續向好等積極因素,大家對學習中文表現出濃厚興趣,這不僅是因爲語言的需求增加,也是文化交流的一部分。”沙特利雅得政治和戰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阿普杜勒·阿齊茲·沙巴尼(中文名“肖邦”)分析了當前中文熱、中國話題熱的根本原因。

沙特利雅得政治和戰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阿普杜勒﹒阿齊茲﹒沙巴尼手拿着中文詞卡,上面寫着“愉快”二字與他的笑容相互呼應。

沙特利雅得政治和戰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阿普杜勒﹒阿齊茲﹒沙巴尼手拿着中文詞卡,上面寫着“愉快”二字與他的笑容相互呼應。

“2011年我登上去中國的飛機時,我和很多人一樣對中國了解有限,我問自己爲什麽去中國。2018年當我回沙特時,我問自己爲什麽要離開中國。”肖邦笑着說。

“現在很多普通人希望更深入了解中國,經常有阿拉伯語媒體聯系我,希望我分析或介紹中國。”肖邦認爲,随着中國在各個方面影響力的提升以及沙中關系持續向好,有關中國的話題受到關注是正常現象。“生意人認爲廣東市場大,制造業強,一些沙特網紅馬上跑到廣州拍視頻。”

“時不我待”的心情也出現在小黑這樣的企業界人士身上。他正以全副精力投入到與中國的貿易中,專門從中國聘請了員工,涉及行業包括娛樂、清關物流、電影、建材等多個領域,并代理中國公司在沙特注冊的業務。

馬永亮在沙特創業2年來認識了許多願意爲學習中文付出的年輕人。

他的一名學生穆罕默德·艾勒歐麥爾想成爲一名成功商人,爲此一直研究華爲等企業的成功模式。爲了學中文,他每周有3天要驅車4個小時從卡西姆市趕到利雅得。

近來,當地政府和很多知名企業也十分重視中文培訓和中文人才培養,沙特基礎工業公司、沙特阿美石油等大型企業均引入了中文培訓項目。

不少中資企業也嘗試爲外籍員工開設中文培訓課程。在中國港灣中東區域管理中心,每逢周一、周四中午12:40,來自不同崗位外籍員工都會利用午休時間學習一個小時,他們的中文老師來自孔子學院。

在中國港灣中東區域管理中心外籍員工開設中文培訓課程。

在中國港灣中東區域管理中心外籍員工開設中文培訓課程。

“學習中文不但可以在知識上提升自己,還可以更好了解公司的文化,融入到工作中。”中國港灣員工、沙特人奈夫說。

“因爲喜歡”:

對文化的認同是學習語言的動力

“語言不僅僅是語言,還攜帶着文化内容。”小黑說,對文化的認同是學習語言的動力,而學習語言可以更好理解彼此的文化,促進雙方往來

小黑的朋友、沙特研究與知識交流中心研究員班達爾(中文名“王波”)是一名知識淵博的中國事務研究專家,他的同事中還有4人精通中文。

王波(左)和小黑(右)。

王波(左)和小黑(右)。

王波于2006年公派鄭州大學學習西醫,因爲喜歡中文,他通過遊曆中國、閱讀中文報紙、與街坊聊天等進行深度學習。

王波認爲,将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正當其時。在他看來,長期以來中國和沙特都友好往來,有着千年的友誼,2000多年前,絲綢之路、香料之路讓中阿文明交融互利,中國瓷器、造紙術、印刷術和阿拉伯的天文、曆法、醫藥互學互鑒,且兩國民衆都重視家庭觀念和傳統價值,很容易産生共鳴

因爲喜歡,王波畢業剛回沙特時開了一家中醫館,并引進中國醫師,提供艾灸、針灸等傳統中醫保健療法。可惜當時了解的人太少,中醫館最終關門。

“現在的環境才合适。”王波感慨。

在吉達大學中文系上學的盲人學生艾哈邁德夢想到中國留學,他的夢想是成爲翻譯家,爲中阿文化、教育、經貿交流竭盡全力。

艾哈邁德熱愛中國文化,研究中國古代詩人、文學、孔孟思想等都頗有心得。因爲HSK沒有盲文,他考試時需要監考老師幫助讀題,但他一直知難而進。

今年12月,胡達也打算開始申請中國的大學,她的辦公室牆上挂着中國朋友寄來的春聯,桌子上則是自己親手鈎織的中國娃娃玩偶。

胡達桌子上是自己親手鈎織的中國娃娃玩偶。

胡達桌子上是自己親手鈎織的中國娃娃玩偶。

“我真的超級喜歡中國,喜歡中國文化,包括《琅琊榜》《步步驚心》等流行文化。”胡達由衷地說。

與阿比拉畢業于同一所大學中文系的艾哈邁德·蘇萊曼也是收到習近平主席複信的沙特中文學習者。今年9月他到中國中央民族大學繼續學習語言,爲攻讀研究生作準備。

當記者問起他學習中文的緣由時,他秒回:“因爲喜歡。”

☆記者觀察

網絡“新三樣”助推中國文化“出海”

接受訪談的沙特年輕人對中國流行文化的熟悉讓人印象深刻。

過去幾年,随着網文、網遊、網劇等“新三樣”大量湧現,借助與世界不斷增強的數字聯系,中國流行文化變得更有顯示度,也容易被獲取,受到全球觀衆青睐

家住吉達的高中畢業生塔拉(中文名“田甜”)十分看好中國的汽車工程和設計,正在努力學習中文爲留學做準備。她喜歡看中國電視劇,玩《原神》手遊,還用毛線鈎織出劇裏的網紅公仔。

作爲第22屆“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沙特賽區決賽冠軍,阿比拉5歲時觀看了中國武術,随之着迷,由此愛上中文。

來自麥地那的胡達是中國文化愛好者,通過看劇、聽中國小說學習中文,能連續說出一連串中國明星和網紅。她的朋友gufran(中文名“高方”)因爲特别喜歡一個年輕明星,至今堅持學習中文4年多。

在利雅得蘇爾坦親王大學,大三學生阿蔔杜拉赫(中文名“韓從天”)告訴記者,他特别喜歡《我不是黃蓉》等流行歌,他的幾個同學也各有自己喜歡的中國劇。

流行文化很好地幫助語言學習者跨越障礙,也開辟了一條跨文化交流的有效渠道,而社交平台的活躍進一步提升了流行文化的傳播率和抵達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當前中國流行文化很多都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既有助于引發不同文化背景受衆的認可和共鳴,也傳播了中華多彩文化

期待借助技術的翅膀,中外年輕人實現更多跨文化的交流融合。

1

采寫:南方+記者 林旭娜 王瑾 彭奕菲 辛騰旋

攝影/剪輯:南方+記者 蘇韻桦(除署名外)

設計:莫迪 麥瑜瑜

總策劃:黃燦

總統籌:徐林 陳志

統籌:孫朝陽 羅彥軍 王海軍

執行:林旭娜 王瑾 張由瓊

出品:南方日報要聞編輯部 視覺新聞部

上一篇:解码三季报:“黄金内湾”发力,湾区一体化正重塑新动能丨珠三角观察
下一篇:当浪漫诗词遇上硬核战机!这届航展卷上天了!

首页   |   

Copyright © http://www.khci.vip/ 英国富中传媒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