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產紀錄電影《同學們》將於本月17日在香港首映,同時還將於22日亮相由廣東省電影局主辦的廣東優秀電影觀影推介會。該片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以國立中山大學、私立嶺南大學為代表的一批華南學校,為延續教育火種,於滾滾硝煙中歷經艱辛輾轉至粵北、在逆境中堅持辦學的故事。不僅全方位重現了那段珍貴的歷史,更是一次對粵港澳大灣區及台灣地區教育影響力和根脈的深刻探尋,進一步印證了粵港澳及台灣地區教育的同根同源。
在那段戰火紛飛的年代里,湧現出了許多熠熠生輝的學者,他們是我國文學、藝術、物理、植物、天文、地理等領域的領軍人物。他們在當地傳播知識和文化,讓科學、文學與思想碰撞出閃亮的火花,使得當時的粵北,學術研究的氣氛和成果令人側目。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開拓者之一王亞南將《資本論》首次帶入課堂教學;「中國核能之父」盧鶴紱先生在坪石荒郊野外的古廟里給學生講授世界最前沿的量子物理;「中國現代稻作科學主要奠基人」丁穎志在解決農民的溫飽,讓中國沒有糧荒;家境優越的「嶺南第一才女」冼玉清不顧朋友家人勸阻,毅然從澳門啓程,奔赴粵北支持復學;中國第一位女天文學家鄒儀新排除萬難,在粵北堅持天文觀測;中國近代圖書館事業奠基人之一杜定友歷盡千辛萬苦在戰火中保存圖書、堅持開放閱覽;著名音樂家馬思聰在坪石完成了《第一交響曲》《F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兩部傳世之作……那段難忘的歲月里,也培養出了日後的中科院院士黃本立、葉叔華,世界知名社會活動家陳香梅、美心集團創始人伍沾德等各行各業的傑出人才。
當年烽火逆行的40多所學校,日後發展成為一大批具有廣泛影響力的院校,包括中山大學、香港嶺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農業大學、仲愷農業大學、仲元中學、執信中學、澳門培道中學等,為保存粵港澳地區的教育文脈、繁衍發展教育產業作出了卓越貢獻。
經廣東省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在廣東省建築師、規劃師、工程師志願者協會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這段歷史得以被深入挖掘和整理,並通過華南教育研學基地等平台進行廣泛傳播。以這段歷史為背景,鳳凰衛視於2020年製作的大型電視紀錄片《烽火逆行——抗戰中粵北華南教育史全記錄》,在《鳳凰大視野》播出後,獲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這也成為了電影《同學們》的製作起源。
《同學們》總製片人、鳳凰衛視中文台副台長兼電影台台長黃海波說,「在抗日戰爭時期,當家國陷於危難,他們從中國各地、世界各地輾轉來到粵北西京古道旁的韶關坪石、大村等地復課,在遍地狼煙中堅持辦學、求學,救亡圖存,傳播知識和文化。我們希望以此片引發社會對這段歷史的關注,喚起對學者風範、民族大義的感知和共鳴。」
據悉,《同學們》由鳳凰衛視電影台、中共韶關市委宣傳部、韶關學院、廣東省檔案館、廣東省林業局、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廣州市檔案館、中共雲浮市委宣傳部等單位精心籌劃、聯合攝制。該片在韶關、廣州、香港、澳門、台灣等地實地拍攝,紀錄當年的辦學舊址以及各學校現狀,並對親歷者或其家人進行實地採訪,跟拍他們當下的生活狀態,試圖為觀眾呈現一部完整、立體、有呼吸、有情緒、有情感的紀錄片。
記者Mar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