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北京分揽AB组冠军,全运会群众女篮决赛汕头收官

深圳机器人“进化”到自己换电池、乘地铁,下一步是?

Foshan dragon boat team makes history with 7 medals at German world championships

什么是广州?一文解密山水格局,带你重新认识这座城

他是“荔枝使”,正在帮你实现“荔枝自由” | 见面

独家视频丨彭丽媛出席2025年“鼓岭缘”中美青少年联谊活动

深圳机器人“进化”到自己换电池、乘地铁,下一步是?

发布时间:   来源: 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

第二天,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海外社交平台X上转发了“深圳万科机器人乘坐地铁运送货物”的视频,并配文称:“在中国南方的深圳,机器人正自行乘坐地铁运送货物。这在全球尚属首次!”

7月18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海外社交平台X(原推特)上转发了“深圳万科机器人乘坐地铁运送货物”的视频

对于深圳机器人“进化”出的这些新能力,不少网友发出“未来已来”的呼声,也有外国网友评价中肯:“中国正在向世界展示机器人有多么实用。”

机器人拔掉电池为何不断电?能否无线充电?

机器人会给自己换电池的视频刷屏后,不少网友也提出了自己的好奇、展望、担忧。

Walker S2是不是真的自主换电?是否有人遥控?拔出电池后,它为何不会断电?

作为这款最新型机器人的制造者,优必选相关负责人7月21日告诉南方+,Walker S2的自主换电过程没有人工遥控,其自主性体现在根据任务优先级和电量情况,自主决策是进行换电还是充电。它可自行走到换电站点,通过双臂协同,利用高精度本体定位和柔顺控制算法,自主完成电池与仓体的精确对准和插拔,全程无需人工干预。借助原创的双电池动力平衡技术,实现双电池同充同放,支持带电热插拔,Walker S2在换电过程中能无缝切换,确保电力持续供应,拔出一块电池不会断电。

深圳企业优必选研发的全球首个实现自主换电的机器人Walker S2正在更换背部的电池。优必选供图

机器人未来能否像手机一样无线充电?

“从目前技术发展来看,人形机器人实现像手机一样无线充电还存在一定挑战。”该负责人告诉南方+,目前无线充电技术在功率传输、充电效率和充电距离上,与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场景中的高功率、长续航需求存在差距。工业人形机器人作业时能耗大,需要高功率充电才能满足连续作业要求,而现有无线充电技术在大功率传输时效率较低,且存在发热等问题。

不过他也表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无线充电技术有望取得突破,提高功率传输能力和充电效率,若能满足人形机器人的需求,实现无线充电并非完全不可能。

自主换电机器人,到底有多刚需?

自主换电机器人有市场需求吗?人形机器人的充电模式、换电模式各有哪些优劣势?

这位负责人介绍,在工业应用中,人形机器人也存在续航焦虑问题。传统充电需长时间停机,影响作业连续性,若选择人工换电,则增加了运维成本。从市场反馈看,人形机器人的自主换电功能确属刚需,这是他们愿意投入研发自主换电技术的原因。他同时也分析,换电模式需要配套的电池仓和技术支持,硬件成本相对高,因此Walker S2具备动态能源管理功能,可根据任务优先级自主选择换电或充电。

自主换电机器人预计率先用在哪些领域?

他认为:“自主换电机器人最早的应用场景是工业制造领域,如汽车制造工厂。”

机器人未来能否自主维修、制造?

机器人已经学会给自己换电池,未来能否学会自主维修、生产制造?

该负责人坦言,自我维修涉及机器人对自身复杂机械和电子系统的精确故障诊断,以及具备相应的维修操作能力,这需要极高的感知精度、复杂的操作技能和智能决策能力,当前技术水平还难以实现。

7月16日-20日,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在北京举办。广东展位内,境外观众正在了解来自广东的机器人。南方+记者钟志辉摄

随着机器人“本领”越来越多,个别网友担心,假如机器人未来有了自主意识,会不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该负责人告诉南方+,从技术发展路径来看,虽然人工智能不断进步,但距离赋予机器真正的自主意识还非常遥远。即便未来技术发展使机器人的智能程度大幅提高,人类也会通过技术手段、伦理规范和法律制度来确保机器人的安全性和可控性,防止机器人对人类造成威胁,目前无需过度担忧机器人因产生自主意识而成为人类的灾难。

全球首创,为何又来自深圳?

自主换电机器人的首发,让深圳的机器人制造产业再次受到关注。如今,深圳街头的机器人已是“低头不见抬头见”,“深圳造”机器人也在全球各地上岗。

为何许多让人耳目一新的创新,总能出现在深圳?

为何许多令人不可思议的idea,总能在深圳成为现实?

镜头拉回到2016年,大疆创新创始人、“80后”汪滔与“70后”马化腾一样,在36岁时获得深圳科技奖市长奖。他当时感慨:“我常常想,这一群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不用去阿谀奉承、投机取巧,就可以在踏实做事的埋头苦干当中,达到创业之巅,这样的故事恐怕只有深圳才可以实现。”

市民与仿生手互动。南方+记者梁钜聪摄

经济学家周其仁把答案浓缩成两个词——密度和浓度。创新就是熬一锅汤,煲汤第一要好材料,有好材料要放到一起,同时,煲这个字很关键,要有持续的温度,才能进行充分的交换。

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深圳拥有机器人相关企业超过5.7万家,位列全国城市第一位,俨然是一座“机器人之城”。

更大范围来看,深圳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突破2.5万家,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1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密度全国第一。

当政策、资本、人才和供应链在同一时空高密度碰撞,“全球首创”就水到渠成。


采写:话题研究员马芳

视频剪辑:朱洪波

策划:何勇荣张哲

来源: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

编辑 麦小华

校对 王睿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庆祝中意建交55周年艺术特展|崔如琢:文化交流是一种灵魂的交流

首页   |   

Copyright © http://www.khci.vip/ 英国富中传媒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