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首个!肇庆惊现陨石坑

28 nations and regions, 200 players unite in China's Zhuhai for football and friendship

解锁“5蚊”一只大熊猫!广州动物园新大熊猫馆正式开放

15,947 Drones! Shenzhen drone show breaks Guinness World Record again, staging fireworks with tech magic

「吾城吾歌」灣區民謠夜來襲 多方言民謠歌唱嶺南情懷

Chengdu CATANIA's Tower 2 Debuts Globally: A 222-Meter-High Sky Residence Redefining Global Luxury Living.

機遇香港|開闢低空物流 提升港競爭力

发布时间:   来源: 大公報
      香港是國際貿易和貨運業務的全球樞紐。2023年,香港國際機場處理的貨運量達430萬噸,按總貨運量計,再度獲選為全球最繁忙貨運機場。

      (大公報 記者 李望賢)國家「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建設「八大中心」,即國際金融中心、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國際航空樞紐、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以及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把握好中國式現代化的香港機遇,必須找準定位,科學謀劃,必須識變、應變、求變,大膽創新,多用新思維、新辦法、新路徑解決面臨的問題。

      大公報今起推出《機遇香港》系列報道,展現在新階段新起點發揮香港優勢,搶抓機遇,拚經濟、謀發展、惠民生,讓大步邁向由治及興新征程的「東方之珠」,綻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是我國面向未來國際合作與競爭的戰略性舉措。當前,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超過14萬億元,已成為全球最具前景的增長極之一。作為國家的特別行政區,「背靠祖國、聯通世界」是香港的獨特名片,獨特的地位使得它成為連接東西方市場的重要樞紐,也成為引領大灣區發展的核心城市。

      當前,香港通過加強互聯互通、深化金融合作、發展新質生產力以及優化營商環境和加強人才培養與引進等措施,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搶抓新質生產力新機遇,推動自身及整個大灣區的發展進入快車道。有專家建議,香港應加強與周邊城市通用機場的合作,開闢新的低空物流路線、商務航線,努力爭當大灣區低空經濟的樞紐。

      剛剛過去的2024年第一季度,4555船次遠洋輪船抵達香港港口,4280萬公噸貨物從這裏進出,與此同時,香港國際機場三跑道系統正在擴建,年旅客處理量預計將達到1.2億人次,年貨運量達1000萬公噸,一派繁忙景象,彰顯着香港經濟的活力。

      往北數十公里,到深圳福永福圍社區的「國際物流村」,幾乎24小時運轉的流水線上,工作人員忙着裝卸、分揀貨物,檢查包裹上貼着不同國家地址的標籤,「從國外進口到香港,然後進到內地保稅倉,再發往內地買家手裏。也有深圳跨境電商的小包裹,即將送到香港,發送往歐美等國家。」一名負責人介紹,通過香港的物流網絡,無數大灣區的產品行銷全球。

      專家倡建大灣區國際物流網絡

      分析認為,香港應該考慮在未來的深中通道、深珠通道以及港珠澳大橋的深圳連接線等這些交通布局下,提升香港樞紐地位,與周邊城市連成一個網絡,形成「同城效應」(指在相鄰地區城市間產生的互動互通作用和聯動效應),吸引內地的人流、貨流、資金、創新要素等流入到香港。

      運輸及物流局副局長廖振新日前表示,政府會加強支援物流業進行數碼化轉型及使用智慧物流方案,並已於今年一月在海運及空運人才培訓基金下設立了新的智慧及綠色物流專業培訓計劃。政府亦大力支持物流業邁向綠色及可持續化發展,會透過香港物流發展局,聯同業界一同制訂清晰的綠色可持續物流發展路線圖及具體的實踐承諾,以更好地裝備物流業界,讓他們把握綠色物流的機遇。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政策研究員練卓文認為,香港應積極發展低空經濟,穩固國際航空樞紐優勢,加強與周邊城市合作,構建跨境空中物流運輸網絡。他 建議,香港加強與周邊城市通用機場的合作,開闢新的低空物流路線、商務航線,努力爭當大灣區低空經濟的樞紐,未來可考慮結合發展低軌衛星製造─國際航空樞紐─低空經濟,培育發展航天航空低空產業集群。「特區政府需要制定一份長遠的產業發展規劃,一方面是與深圳合作發展北部都會區,但同時要緊密與澳門、珠海、中山等珠江西岸城市群合作,布局航天航空低空產業集群。」

      加速「軟聯通」 帶動灣區營商國際化

      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硬聯通」穩步推進之同時,規則機制「軟聯通」不斷突破。香港以國際化的獨特優勢,助推大灣區「制度之異」轉為「制度之利」,尤其在法治建設方面,香港的積極參與,帶動大灣區接軌國際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不斷完善。

      粵港澳大灣區擁有「一國、兩制、三法域」的獨特優勢,法律方面的規則銜接是大灣區發展的重要一環。一個月前,在第二十六屆國際商事仲裁理事會(ICCA Congress)香港大會落幕之際,香港特區政府律政司司長林定國特意前往深圳前海參加唯一一場在非香港地區舉行的邊會。他強調,香港特區政府一直致力推動香港成為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與內地簽署了九項民商事法律互助安排,香港和深圳在推廣仲裁方面一直保持着緊密合作。「在前海註冊的港澳台及外商投資企業,可以通過『港資港法』協議選擇香港法律作為民商事合同的適用法律,也可以通過『港資港仲裁』協議就商事爭議在香港進行仲裁。希望深港這兩個國際化城市能優勢互補、強強聯手,推動中國國際仲裁事業發展。」

      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示範區的前海,已吸引相當數量的香港律師以及糾紛解決專家。香港青年律師禤孝廉立足前海,服務範圍輻射到內地眾多其他城市,業務中有約一半來自內地。香港和解中心會長羅偉雄是前海法院選任的第一批香港陪審員之一,不僅深度參與前海跨境商事糾紛的解決,還積極推動和內地政府單位、商會和法律機構的合作。在他看來,隨着中國持續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國際爭議解決服務需求將快速增長,香港可以攜手深圳,不斷提升服務,打造更適合國際法和國際糾紛的「深圳模式」。

      (來源:大公報A8:要聞 2024/06/10)
上一篇:珠江口深水油田開發獲新突破 「海葵一號」完成海上安裝
下一篇:今晚播出!总台端午特别节目邀您共度佳节

首页   |   

Copyright © http://www.khci.vip/ 英国富中传媒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