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芾“花鸟世界”中的二十四节气:霜降

廣東21城「運動人設」大公開!快來看你家鄉代表什麼運動

华南首个!肇庆惊现陨石坑

28 nations and regions, 200 players unite in China's Zhuhai for football and friendship

解锁“5蚊”一只大熊猫!广州动物园新大熊猫馆正式开放

15,947 Drones! Shenzhen drone show breaks Guinness World Record again, staging fireworks with tech magic

投资湾区,选择中山

发布时间:   来源: 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

       东风送暖,又是一个春天。

       在这春耕时节,种下新的希望。过去一年多来,中山勠力改革、超常发力,推动超千亿投资项目签约,百亿级制造业投资实现新突破;中山改出新作风、拼出新速度,项目落地“拿地即动工”成新常态。一项又一项难题被突破,中山正在向大湾区审批速度最快、营商环境最优的城市迈进。

       在这新的契机,跟上新的速度。2024年,深中通道建成通车,中山将成为珠江口东西两岸的最重要交通枢纽城市。零丁洋里不伶仃,多桥飞架是通途,融入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不再是蓝图,而是逐渐落地的现实。

       在这历史时刻,续写新的故事。紧紧把握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大局大势,中山擂起奋进催征的金鼓,奏响攻坚克难、不退不还的改革强音,重塑改革优势和发展优势,成为大湾区投资热土、创新高地。

 


2024年,深中通道建成通车,中山将成为珠江口东西两岸的最重要交通枢纽城市。图为建设中的深中通道。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企业回归中山、扎根中山成热潮

       2月底,中山举行了一季度重点项目集中动工仪式,虽然在投资额上不是最突出的,但目标抓得非常“精”:把发力点用在了高端制造业。

       当天动工的69个制造业项目,总投资额564.4亿元,其中绝大部分涉及新材料、5G集成半导体、新一代光通信等先进制造业领域。

       颇有意思的是,中山这次的主会场,不在传统的制造业重镇,而在位于南部的镇街神湾镇。为什么?

       这背后有个故事。当天动工的项目中,有一个名为“珠江桥”的企业,就是这家中山本土企业,之前因用地问题计划外迁,但如今不仅选择留下,而且还追加了投资。把主会场设在神湾,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在动工仪式上的讲话,也充分印证了中山对外释放信号的决心:

       “中山坚定不移为中山企业营造无私高效、呵护企业家、服务企业家的营商环境。全市上下,说到做到!”

       “我们跟中山,有点曲折、有点故事,更有点渊源。”广东珠江桥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珠江桥”)总裁乔晓建说。

       珠江桥牌是中华老字号,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最早的食品出口品牌之一。产品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1年,珠江桥就将第一个生产基地建在了中山,至今已有30余年。

       一年前,由于所在镇街没有土地空间,珠江桥规划新建的调味品智能制造基地项目一度计划在外地谋发展。得知这一情况后,中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要求相关部门“当日事当日办”,当天召开协调会,在全市范围内为珠江桥调配合适的土地。

       “确实是被中山打动了,从市委、市政府到投促局的干部乃至全市各级,都在为我们努力拓空间。”乔晓建说,正是中山坚定不移地打造高效服务企业的一流营商环境,才让珠江桥坚定地回归中山、扎根中山。
 


中山正在向大湾区审批速度最快、营商环境最优的城市迈进。图为中山市城区景观。

 

高效无私服务企业
赢得项目投资“信心票”

       珠江桥的故事,根源是中山的“老问题”——空间不足。

       “老大难”虽难,但中山拿出了“新办法”——通过开展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中山在2年多时间内腾挪出了3.4万亩产业空间用地。作为全省面积第二小的城市,这是一座传统制造业城市来之不易的底气。

       动工现场,中山市工信局局长林伟强透露了这么一个消息:今年,中山超一半的工业投资将来自增资扩产项目,并且集中在数字化智能化设备的投资上。

       这是一个很强的信号。

       如果仔细研究中山上新的69个制造业重大项目,不难发现,制造业的增资扩产“占大头”。

       这意味着中山“力撑制造业当家”的基础工程——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有了很大成效。本土企业有了发展空间,留下来扎根中山、增资扩产、壮大枝干,就能培育出良好的制造业生态。

       这也意味着中山正在建立全新的“信心票”。所谓信心比黄金更珍贵,当“无地可用”的局面正在改写,一大批“信心票”正在回归。本土企业大规模增资扩产,是对营商环境最有力的诠释,这样的号召力,为中山赢得了制造业投资的信心票。

       这更意味着中山正在聚焦新质生产力提升制造业能级。就在主会场不远处,一个集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精密仪器生产于一体的外沙科创城第二改造片区也火热动工了。

       “我们在神湾整备了460亩土地,涉及土地权利人22宗。”广东诚艺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广东诚艺”)董事长罗流猛说,类似这种涉及多个土地权利人的“多宗归一”项目落地比较复杂,至少需要8个月。但是在中山,真正落地时间不足5个月。

       “贴身服务”企业,是中山近两年来的高频词。

       “新年好!”2月18日下午,在中山市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前,中山市委、市政府领导来到会场门口,向迎面走来的企业家们问好。

       “龙年开门红,给您拜个年,也给您报喜,我们的项目落地了!”

       “作为中山食品企业代表之一,今年咀香园迎来了‘开门红’,一季度订单增速达两位数。”……一批又一批企业家提前到场,他们带着“开门红”的喜讯前来参会。

       在这场“新春第一会”上,不少企业家不仅提前到场交流,还集体“靠前坐”:会议把前面的位置留给了企业家和科技工作者,包括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联合光电、格兰仕、华帝公司、毅马五金、明阳集团、康方生物等一批科技单位代表、制造业企业家代表坐到了第一排。

       “今天,我不是一个人来的,还带来了香港智慧物流的负责人,让他也感受中山的温度、速度。”达芬骑动力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长黄国滨在现场即兴发言时表示,在项目落地过程中体会到了中山速度、中山温度,他现在已经成为中山的“招商专员”。

       作为制造业大市,中山正全面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企业体系,提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山要推动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少不了企业家群体的支撑。

       2024年,在全省大力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的背景下,近5000家中山规上工业企业也将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振兴,全力以赴将“中山制造”打造成为“高质量”的代名词。

       在龙年“新春第一会”上,让中山企业家集体靠前坐,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动员令”,更释放出中山与企业家“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的强烈信号——政企同心,再拼出新天地!

 


中山全力以赴将“中山制造”打造成为“高质量”的代名词。图为中山一企业的自动化生产线。

 

发出全球招贤令
打造国内外人才奋斗的大舞台

       在中山2024年的“新春第一会”上,一道全球招贤令,让中山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这是一份面向全球人才的“邀请函”——深中通道开通之际,中山正式发布了十大产业集群招贤令,上百家中山重点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发布超千名人才需求,诚邀全球人才到中山创新创业。

       近年来,中山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面向全球招贤引才的大门也越开越大:2022年,中山出台重磅人才新政“人才二十三条”,创新实行特聘人才分类评价,不唯学历、不唯论文,鼓励“行行出状元”。当前,中山全市各类人才已超过111万人。

       在2024年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中山明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振兴,让“中山制造”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代名词。

       2月28日上午,2024年春节后全省首场大型侨界引才活动——2024年“雁南归”百名海归博士中山行引才推介会,在中山翠亨新区举行。

 


2月28日,中山举行2024年“雁南归”百名海归博士中山行人才供需见面会。


       这是一场分量很“重”的引才活动:中国发明协会党组书记余华荣、国际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院士唐远炎、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吴东方、美国华人专家会会长王希萌、美国华人医药科学界协会会长陈邦华、中国旅挪专家学者联合会会长张秀华等100多人,出席当天推介会。

       这是一场很有“料”的引才活动:毕业于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全球顶尖学府的百余名海归博士,从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齐聚中山,奔赴一场春之约。

       这是一场很有“诚意”的引才活动:市委书记当“招才大使”,现场脱稿推介中山人文历史、区位优势、发展潜力,向世界人才发出邀约——中山,一定是国内外人才奋斗的大舞台。

       这是一场很“解渴”的引才活动:不同于普通的推介流程,这场活动进行到后半场,变成了一场“办公会”:现场,海归人才抛出“橄榄枝”,中山市相关部门立刻衔接协调,把合适的企业和平台推介给人才。

       “到翠亨村感悟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到雍陌村品读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到沙涌村感受近代百货先驱马应彪的家国情怀,到大环村欣赏粤乐宗师吕文成的《平湖秋月》《步步高》……”从孙中山先生的家国情怀,到近代商业的香山风云,再到耳熟能详的粤语歌曲——中山近代以来的文化瑰宝,是新老中山人耳熟能详的中山印象。

       中山是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沉淀了千年香山的历史文化。孙中山先生曾创办中西大药局的孙文西路,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街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当前,中山正对该片区进行升级,既有古韵又时尚,未来将成为“年轻人流连忘返的地方”。

       中山是一座美丽之城,具有典型的岭南水乡特色,通江达海;拥有近30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六分之一的五桂山生态保护区,是天然赋予中山的一块宝地,更是湾区难得的“绿肺”和“氧吧”。

       中山是一座枢纽之城,拥有优越的区位优势,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几何中心,一小时通达五大国际机场、五大国际港口。今年,深中通道建成通车,从中山到深圳前海只要20分钟;未来,南中城际贯通、深中城际加快谋划、佛山地铁延伸到中山,广深佛中同城化将成为现实。

       中山是一座改革创新之城,位于三乡镇的罗三妹山,曾留下“不走回头路”的世纪强音。近年来,中山坚定地把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作为改革的“头号工程”,全市上下无私高效服务企业,项目审批速度是湾区城市中最快之一。

       中山是一座宜居宜业宜游之城。作为传统的制造业城市,中山产业配套非常完善,创新技术和理念很容易在这里转化为成果。推动高质量发展依靠创新,创新创业靠人才。近年来,中山加大人才支持力度,两年来“工改”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3.3万亩,以十大万亩级现代主题产业园重塑产业空间,以中山“新十大舰队”重构产业格局,为更多人才培育更多施展才华的平台。

       初心不改、信念不灭、壮志不竭,又一个春天将至,中山以新的速度,跑向新的胜利,发出新的邀约:投资湾区,选择中山,共赢未来!

       >>数读:

       2023年,中山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速达5.6%,位居全省第4、珠三角第2。

       工业投资同比增长47.3%,增速全省第2、珠三角第1。

       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53.2%,增速全省第3、珠三角第2。

       项目招引取得突破,新签约项目投资额超1200亿元,其中制造业项目投资额超900亿元,项目动工率超50%。

       企业创新更加活跃,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突破百亿元,增长24.1%,居珠三角第2。

       高新技术企业超2800家,其中规上高企占比达67%,居珠三角第1。

       【撰文】罗丽娟 郑龙骏

       【摄影】叶志文

上一篇:深圳大鹏:山海胜地,粤港澳大湾区文旅目的地
下一篇:广州税务:对标国际营商规则,谱写税收服务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首页   |   

Copyright © http://www.khci.vip/ 英国富中传媒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