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晚,第十五届全运会在湾区的璀璨夜色中圆满收官。这场跨越三地的体育盛会,留下的不仅是奖牌与欢呼,更是一幅以体育为链,串联起粤港澳融合发展的鲜活长卷。
日前,国家体育总局与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签署的《关于加强体育合作、促进融合发展的协议》,恰似这幅长卷的接续。

11月9日,开幕式现场,最后一棒火炬是由广东、香港、澳门三地的火炬手苏炳添、张家朗、李祎共同完成。南方+记者 郑新洽 摄
它既是联办全运会的“经验结晶”,更是以体育为支点,撬动大湾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深度交融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粤港澳协同发展迈入“后全运时代”的精细化、制度化新阶段。十五运会期间,三地携手攻坚的身影、赛场内外的感动瞬间,既展现了湾区加速融合的新貌,更印证了体育强国建设的坚实步伐。而这份《协议》的签署,正让体育融合的种子在湾区沃土上,扎根更深、蔓延更广。

从“联办赛事”到“共建机制”:体育融合迈向“深水区”
天海为幕,湾区为景,深圳前海湾畔的闭幕式现场,余温未散。这场盛会留给湾区的,既有竞技体育的热血,更有协同合作的启示。
15岁的广东姑娘柯沁沁在体操赛场如轻盈的雨燕,青年组3金、成年组2金2银的战绩,让领奖台的灯光一次次为她点亮;36岁的河北老将巩立姣,最后一投定格胜利后振臂高呼,额头的汗珠与眼中的泪光交映,深深鞠躬时,全场掌声如潮;81岁的香港老伯张耀钊更让人动容,退休后才拾起乒乓球拍,凭着一股子热爱的韧劲,一路闯进全运会赛场,球拍挥动间,是岁月不败的热爱。
赛场之外,一场区域协同的创新实践同样精彩。联合承办全运会的过程中,三地摸索出“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的协作机制,像精密咬合的齿轮,让跨区域办赛高效运转。

跨境自行车赛上,选手们沿着港珠澳大桥追风逐电;深港马拉松赛道上,跑者穿越深圳河。“前置查验、封闭运作、无感通关”,“零延时、零接触”的背后,是三地技术与规则的无缝衔接。
这场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的体育实践,为大湾区融合提供了鲜活样本。
如今,《协议》正让这些成功经验“常态化”:加强体育交流、共享资源、完善机制、打造品牌赛事,一系列举措直指融合“深水区”。
“大湾区的城市群是分级分群的,但无论体育还是社会发展,单城独行的路只会越走越窄,区域一体化才是必由之路。”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院长何俊志一语中的。

中国香港体育协会暨奥委会会长霍震霆在金紫荆广场传递十五运香港赛区火炬。
中国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会长霍震霆也坦言:“从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到香港国际马术赛,再到如今三地联办全运会,联合办赛是湾区融合的必然趋势。”
体育成为大湾区其他领域融合的“先行先试”模板。

体育“联通”:催化大湾区“共同生活圈”成形
今年10月,广州东环城际、琶莲城际铁路同步开通,为湾区“共同生活圈”注入新动能。
东环城际45公里的路程,串联起番禺、琶洲、龙洞等10座车站,与地铁、高铁无缝换乘,让广州南站到白云机场的通行时间压缩至30分钟,广佛核心区通勤效率大幅跃升;17.6公里的琶莲城际,打通了穗莞深城际直达琶洲会展商圈、大学城的“最后一公里”。
这只是湾区交通“硬联通”的一个缩影。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串珠成链,广深港高铁“公交化”运营,“半小时交通圈”“一小时生活圈”从蓝图走进日常。

伶仃洋水域,多艘执法船保障公路自行车赛的顺利进行。 南方+记者 姚志豪 摄
交通的便利,正让体育合作的纽带越系越紧。《协议》明确的竞技体育合作、青少年交流、产业联动,在湾区大地上已有生动实践。
全运会田径女子100米决赛场上,澳门选手吕艳兰如离弦之箭冲刺,最终以第七名的成绩,成为全运会历史上首位闯入该项目决赛的澳门选手。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她扬起双臂,笑容里满是突破的喜悦:“希望这次尝试能让澳门年轻选手看到更多可能,走出澳门,去内地训练、比赛,突破自己。”
吕艳兰的成长轨迹,正是粤澳体育交流的缩影。
从濠江中学毕业后,吕艳兰进入暨南大学中医学院深造,更成为苏炳添速度研究与训练中心首批培养的运动员。与内地顶尖教练并肩打磨技术,在全国性赛事中积累经验,让她的短跑水平日益精进。
而这样的故事,在湾区并不鲜见:濠江中学已有90余名学生赴中山体校系统培训,学校与广州体育学院的合作常态化开展,越来越多港澳青少年循着体育的桥梁,在大湾区的舞台上成长成才。

超越竞技场:体育经济为融合注入“新动能”
十五运会的落幕,不是体育红利的终点,而是“体育+”效应持续释放的起点。
广州国际灯光节的夜色里,十五运会开幕式上惊艳亮相的大鳌鱼、木棉花装置再度“登场”,在光影流转中与广州塔、东西塔的灯光秀交相辉映,市民举着手机拍照打卡,灯光下的笑容里,是全运记忆的延续。“从10月到12月,我们推出‘全运有礼’系列优惠,覆盖吃住行游购娱,就是要让大家共享全运红利。”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刘瑜梅的话,道出了湾区的诚意。

十五运会开幕式上惊艳亮相的大鳌鱼再度“登场”广州国际灯光节。
这场体育盛会,早已超越竞技场的边界,成为拉动文旅消费、激活区域经济的“引擎”。广东推出23条“全运+”旅游路线,港澳同步开启文旅、美食盛宴——内地游客循着赛事足迹逛丹霞山、品粤式早茶,赴港澳尝蛋挞、游大三巴,带动往返港澳机票预订量稳步增长,住宿市场热度攀升,赛事期间湾区消费增长超10%,真正实现“体育搭台、文旅唱戏、消费共赢”。
体育IP的价值还在持续转化:广东以“首发经济”为核心,推出全运会特许商品、体旅融合展销会,让“全运记忆”可带可藏;香港绘就十年体育设施发展蓝图,30个体育中心、游泳池、运动场将陆续落地;澳门以社区化运营模式,让赛事与日常商业无缝衔接,既节约办赛成本,又激发消费活力。

亮眼数据见证着体育经济的爆发力:截至11月16日,十五运会市场开发收入达18.4亿元,广州、深圳共接待游客1804.9万人次,旅游消费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5.33%和24.48%。而《协议》的落地,将让这份活力持续迸发。
《协议》将促进三地整合资源,深耕体育科技研发、体育金融、赛事运营等高端业态,构建完整产业链闭环。
当运动员在港珠澳大桥上飞驰,当观众在三地间便捷穿行,当制度壁垒在协作中悄然消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是一个国际一流湾区加速崛起的生动图景。
我们可以期待,随着《协议》的持续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中国体育产业的高地,更将凭借“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吸引国际顶级体育组织、赛事IP和人才落户,成长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
采写:南方+记者 梁时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