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芾“花鸟世界”中的二十四节气:霜降

廣東21城「運動人設」大公開!快來看你家鄉代表什麼運動

华南首个!肇庆惊现陨石坑

28 nations and regions, 200 players unite in China's Zhuhai for football and friendship

解锁“5蚊”一只大熊猫!广州动物园新大熊猫馆正式开放

15,947 Drones! Shenzhen drone show breaks Guinness World Record again, staging fireworks with tech magic

大咖说会|港科大(广州)协理副校长熊辉:高质量发展需要战略性科学家

发布时间:   来源: GDToday
      南粤春来早,2月18日大年初九,在龙年的首个工作日,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深圳召开,对全年重点工作作出动员部署。广东各省直部门“一把手”、各地市市委书记、企业代表和科教界代表纷纷发言表态,展望新一年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计划。今年的大会聚焦“科技创新”,赋能多行业加速高质量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一流的硬件优势,我们的目标是让硬件产品插上人工智能的翅膀,助力产业创新。”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协理副校长、人工智能学域主任熊辉在接受GDToday专访时说。

  科技创新离不开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孵化。位于广州南沙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自成立以来就饱受关注,它创新性的融合学科设置以及“港科大一体,双校互补”的理念是内地与香港合作办学的创新性探索。同时,学校致力于加强知识转移,在校园内孕育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和氛围,让香港高校基础科研能力的优势在粤港澳大湾区不断放大。

  “高质量发展就是向管理要效率、向创新要效率。”熊辉认为,未来社会需要“会做战略、会带人才团队、有担当、有风险控制意识”的“战略性科学家”,为产业创新贡献智慧力量。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协理副校长、人工智能学域主任熊辉

  学校不占师生创业股份

  GDToday:高校能为高质量发展做些什么?

  熊辉:中国经历过从市场驱动、管理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过程。现在说“高质量发展”,意味着中国已经离开了纯粹的市场驱动,进入到管理驱动和创新驱动的阶段。

  首先是向管理要效率,就是我们要通过管理来提高各种能源消耗产生的效益;另外是向创新要效率,通过创新产生更多新的“蛋糕”,把市场做大,产生各种各样的新型产品,或者说产业升级,这是我对高质量发展的理解。

  站在高校的角度,一方面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另一方面是做创新孵化。以港科大(广州)为例,我们在学科设置上主要考虑交叉创新,采用独特的枢纽架构模式,促进融合学科教育,因为创新要通过(学科)交叉才能够实现。比如人工智能可以赋能医药行业,人工智能可以赋能于制造业做智能制造。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样的学科设置可以促进整个产业的创新。

  再比如,我们从高校可以孵化出许多创新型企业。我自己作为主管知识转移的协理副校长,一大业务就是负责创新创业。

  GDToday:港科大(广州)从哪些方面帮助师生创新创业?

  熊辉:首先是做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其次要做创新机制的构建,最后要做创新文化的打造。

  从人的层面来说,我们要选拔很多有创新型思维的学生。创新型人才有几个要求:第一,要会提问;第二,要会做关联,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触类旁通”;第三,要会做实验。换句话说,不能够仅仅停留在理论上,要能够实践,要能够落地,最后能形成产业的闭环。另外,还要拥有管理、市场营销、投资、融资等一系列的意识认知。

  首先是选拔,然后再培养。我们的港科大(广州)培训中心不只是业务培训,还有针对创业型人才的管理培训、财务培训、市场能力培训、融资经验意识的培养等课程。

  在机制层面,现在我们学校制定了至少5套政策扶持师生创新创业,比如明确知识产权的申请管理流程,学校与老师的责权分配。我们首先鼓励师生创业,学校可以不占有老师或者学生的创业股份,这是我们学校很有独特性的政策。如果师生需要用到学校的设备资源,可以在融资中拿出5%的经费与学校设立联合科研开发项目,但科研经费师生依旧可以自由支配。在完成科研任务的同时又促进了校企合作,鼓励创新成果转化,这是一个多赢的政策。

  从文化方面来看,我们每年举办“创科嘉年华”、创新企业路演、百万创赛等活动,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和创新文化氛围。

  在去年的“INNOTECH创科嘉年华暨周年庆典”上,有超百家企业、200多位投资人、4000多位嘉宾到场,场面非常盛大,有创新企业在现场做路演,师生们耳濡目染,会受到很大影响。我们每个季度还有针对不同方向的企业路演,也是邀请企业和投资人来到现场,做投资介绍、培训介绍,形成了很好的氛围闭环。

  当然,我们也得到了广州市政府、南沙区政府的大力支持。我们正共同计划打造一个人工智能产业园和一个针对港科大(广州)生态圈的孵化器,尽可能帮助创业者降低创业成本,比如租金减免。

  未来需要带领人才去打仗的“人物”

  GDToday:科技驱动产业创新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拥有怎样的优势?

  熊辉:中国最大的优势是硬件产品,也就是中国的产能。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制造业的中心,是中国制造比较高端的集中地。大湾区可以通过自己的科技优势,帮助中国的产品往上走一个台阶,满足整个广东省的高质量发展需求,

  以人工智能的角度举例,我们要让中国的硬件插上人工智能的翅膀。比如新能源汽车如果没有人工智能软件设施配套的话,就没有办法提升整体的智能座舱用户体验。这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走向世界的重要优势。

  当然还有材料、芯片、生物等很多其他的方向。

  GDToday:如何加强粤港澳人才协作,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吸引力?

  熊辉:在市场驱动时代,我们拼的是人口红利,管理驱动拼的是工程师红利,创新时代拼的是科学家红利。在任何的地方,只要拥有足够密度的科学家,这个地方将来必然会是科创大发展的基地,这就需要给科学家们营造一个非常好的科创生态。

  我们经常说“网络效应”。首先要引进优秀的大学,或者优秀的科研机构,然后鼓励它们进行创新创业,那么这样就会孵化出很多科创型企业,科创型企业又进一步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从而形成人才密度的高速发展。

  纵观世界,在理工科名校周围,都会凝聚起一批非常好的企业,这些企业帮助消化自己学校的高端人才,同时又吸引很多其他高校的人才。以合肥为例,中国科技大学吸引了很多人才,最后在当地成长起十几家上市企业。仅科大讯飞一家,吸引了上万人。这就形成从一流高校到一流产业园,再到一流公司的一个闭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吸引高端人才。

  GDToday:未来社会需要怎样的创新性人才?

  熊辉:我个人认为,我们需要的是战略性科学家,我通常把他叫做“人物”。

  在管理驱动的情况下,我们追求的是“T字形”人才。首先要在某个行业有专业深度,但是同时也有知识宽度,自我学习能力很强,这样他就可以解决工作中的很多技术难题。

  所谓战略性科学家,指的是能够带领人才去打仗的“人物”。“人物”不仅是人才,还比人才多了一个“脑袋”。这个“脑袋”有三方面作用:第一,会做战略,看得远、看得宽;第二,会带团队,会带人才团队,意味着会识人,会用人,还要有担当,能够把这些团队成员高效地组织在一起;最后,他还要懂风险控制。现代社会变化太快,是快、准、狠的时代,技术变化日新月异,如果不懂得做风险控制,就很容易被抛弃。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人才很多,真正从人才中成长成“人物”的不多。我们的一大任务就是要去发现有机会转变为“人物”的人才。

  GDToday记者 张诗雨 许晓鑫
上一篇:大咖说会 | 暨南大学校长邢锋:坚持“侨校+名校”发展战略,当好大湾区“智高点”
下一篇:超万人实时热议的这场大会,热辣滚烫!

首页   |   

Copyright © http://www.khci.vip/ 英国富中传媒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