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3华侨华人粤港澳大湾区大会,将于5月16日至18日在江门举行,同时在北美、东南亚等地设12个海外分会场。值此盛会到来之际,GDToday即日起推出《根在湾区》系列报道,透过华人华侨在大湾区创业的故事,呈现海外华人华侨的家国情怀,展现大湾区发展机遇。
“700多位海外华人华侨相聚在这里,不仅能更好地了解江门,了解大湾区,还能更好地相互了解。”2023华侨华人粤港澳大湾区大会即将在江门召开,“90后”香港青年罗伟特想把握这个契机,让更多海外华侨华人了解国产蔬菜的优势,帮助本地优质农产品走出去。
罗伟特2016年从港来到广东江门,常年“浸”在开平区研究“鱼菜共生”,现在是广东江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鱼菜共生项目负责人。“我算是半个‘东道主’了。”13日,他说笑着对GDToday记者说,“这个大会既是一场凝心聚力的盛会,也是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开平优品也在会上展示,能让更多本地优秀品牌、优质农产品走出国门。”
一场“天鸽”就把大棚吹倒
“鱼菜共生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把养鱼的水用来种植水耕蔬菜,菜吸收了这些肥水的养料后,水变干净了再回到鱼池,一种循环的农业生产过程。”在蔬菜大棚中,自称“新农人”的罗伟特向记者解释,但如何把这个简单的原理转换成“产业”,甚至是“规模产业”造福社会,那就不是那么容易。
罗伟特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大四时的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让他对“鱼菜共生农业技术”产生了兴趣。最初,他与同伴在天台试种,但寸土寸金的香港难以提供广阔的实验土地,于是他们将目光投向广东省。“2016年毕业后我们就来到了江门,没资金、没技术、没人脉,胸口挂着一个‘勇’字就想创业”,罗伟特说,幸好江门市政府很支持,提供了一个200平方米温室大棚,让他们能在那里做前期研究,创业之路由此开始。
然而,失败与挫折却给这几位满腔热血的香港青年结结实实地泼上了一盆冷水。“最初的3年可以说是‘状况’频出,种菜长不大,就算长大了也是黄色、白色,养鱼也养不大,根本卖不出去。”罗伟特说,除了技术难关需要攻克,突如其来的恶劣天气也让他们感受到创业的不确定性。“印象最深的就是2017年的台风‘天鸽’,直接就把我们的大棚都吹倒。”
罗伟特回忆,后来他们卷土重来,抓紧时间重建温室,把大棚设计得更加完善,架构也不断稳固。“‘天鸽’之后,我们的大棚就没有被吹倒过,也有了全新的培育技术。”
七年来,罗伟特和同伴记不清经历过多少次失败,但在大家相互鼓励下下,小小的蔬菜终于在江门“扎下了根”。
江门已经成为自己的又一个“归宿”
罗伟特告诉记者,重建后的温室从2019年运行迄今,四年间从未发生过以前蔬菜病虫害、管理疏忽、鱼群死亡等问题。“我们现在睡觉都睡得很安心”,罗伟特说,“正是因为之前遇到的问题成为了我们进步的阶梯,也是提升产品竞争力的最好养料。”
据了解,从本地售卖到取得供港资格,再到销往广州、深圳,罗伟特通过鱼菜共生技术让这些江门本地的蔬菜销路越来越广,质量与产量也双双提升。“初时蔬菜是一箩箩地卖,现在是几车几车卖,数以吨计。”罗伟特说,“新兴农业技术受到海外公司的青睐,我们现在想发展自己的品牌,搞技术输出,正在和东盟国家的公司谈合作。”
随着项目的推进,在罗伟特心中,江门也已经成为了自己的第二个家,“离开香港也不代表没了归宿”。他说,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概念在慢慢深入人心,时空距离越来越近,大湾区11个城市的生活方式没有好坏之分,每个地方都有特点以及吸引人的地方,比如,深圳的现代化、江门的人情味、香港的快节奏高效率等等,“正是这种和而不同让年轻人有了更多的选择”。
罗伟特说,最让他感到骄傲的是,2021年起,他们的纳税总额已经超过了获得政府资助的总额。作为一个政府培育起来的创业企业,今天已经开始自己“造血”反哺社会,说明我们也为大湾区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
GDToday 记者 李乔新 发自广东江门、深圳
摄像、摄影:GDToday 记者 秦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