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全国赛事开幕式上,来自深圳的他们将亮相驻停表演

British fashion designer Jeff Banks shows up at the Fashion Fair in Dongguan

习近平会见摩洛哥王储哈桑

23件刘开渠雕塑作品无偿捐赠中国国家画院 含8件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原始雕塑稿

《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三季(葡萄牙语版)在巴西主流媒体播出

时政画说丨从大河到大洋

【港故事·2017】林郑月娥卸任后首次接受媒体专访诉任职特首心路历程

发布时间:   来源: 英国富中传媒

  “我始终相信在‘一国两制’下,香港一定能再创辉煌”

  “中共二十大报告再次明确了‘一国两制’是香港和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坚持’,我觉得这为香港提供了最大的信心保证。”近日,香港特区第五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位于金钟太古广场的新办公室接受了南方报业记者独家专访,这也是她卸任后首次接受媒体采访。金钟,位于湾仔以西、中环以东,一边是政府总部、立法会综合大楼、高等法院林立,一边是银行、写字楼和奢侈品牌汇集,形成了香港的政治中心及核心商业区,是香港活力与繁荣的有力证明,也是向世界彰显“一国两制”成功的中国名片。

  2017年7月1日,丽日和风,维多利亚港波光粼粼,香港特区迎来了自己的“成年礼”。9时整,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在维港之畔的香港会展中心举行。林郑月娥宣誓就任香港特区第五任行政长官。

  致辞中,她自信笃定:“此刻我怀着谦卑的心情,接受我人生中的最大荣耀,并准备好应对我公务生涯中的最大挑战。”

  尽管早有准备,但两年后的“修例风波”仍然令林郑月娥始料未及。“没想到甚至出现了危害国家安全,挑战政权的极其严峻局面。”她说,“但既然我承诺为香港这艘船护航,我就不会逃跑。”

  “希望是一个社会向前的动力,而信心就是希望的基础。我始终相信在‘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下,只要我们认准方向,团结一致,香港一定可以再创辉煌。”

  2022年6月30日,这位香港回归祖国以来首位女性行政长官任期结束,与丈夫一起搬离礼宾府,从政府的“热厨房”回归到家庭的“热厨房”,鲜再出现于公众视野。至于坊间对她“下一步什么岗位”“香港没有房产住哪里”“资产被美国制裁怎么办”的讨论,林郑月娥往往一笑而过,极少回应,专心致志地做回“林太”。

  “感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邀请,尤其这系列采访是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很有意义。”以灵动的蓝瓷丝巾搭配一袭藏蓝色长裙,卸下“特首”重担的林郑月娥比一年前接受南方报业专访时明显轻快很多,她笑着说,“我退下来已经三个多月,这次是第一次接受传媒访问,可能有些生疏。”

  “50年不变、51年就变”的担忧一扫而空

  “中共二十大报告在总结‘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经验等基础上,明确指出‘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相信这会在香港本地及国际社会产生积极作用。”林郑月娥说,二十大报告在第一部分将香港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与抗击新冠疫情等挑战并列,既体现了中央对香港的重视,又说明中央在“修例风波”后拨乱反正的举措对香港和国家均具重大意义,是“一国两制”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林郑月娥1980年加入香港公务员队伍,其后于多个部门工作,尤其是1996年出任副库务司,负责向各方解释由中英双方共同编制的“过渡预算案”,切身经历了香港回归祖国的全过程。

  “以前我们讲得比较多的是,‘一国两制’是一个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最好方案,但现在看,‘一国两制’是一个既符合国家及香港发展根本利益,又可以保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在40多年的工作中,林郑月娥对“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发展有着深刻的体会,“就像习近平主席曾说的‘一国’是根,根深才能叶茂;‘一国’是本,本固才能枝荣。”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必须长期坚持。您如何理解?

  林郑月娥:“一国两制”是前无古人的创举,它在香港的成功实践,已取得全世界公认的成绩。习近平主席在今年“七一”讲话中强调,“‘一国两制’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了的,符合国家、民族根本利益,符合香港、澳门根本利益,得到14亿多祖国人民鼎力支持,得到香港、澳门居民一致拥护,也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赞同。这样的好制度,没有任何理由改变,必须长期坚持!”这就将一些人所谓“50年不变、51年就变”的担忧一扫而空。二十大报告中也再次强调了这一信息,我觉得这为香港发展提供了最大的信心保证。所以,既有制度的保证,又有信心的保证,再加上讲这句话并作出保证的是一个有制度优势且奋斗了一百多年的中国共产党,我觉得更加有说服力。

  记者:您有着42年的公务生涯,您认为“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是如何推进的?

  林郑月娥:香港回归祖国的25年,是“一国两制”从创造性构想变成生动现实的25年。在“一国两制”之下,香港原有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保持不变,法律基本不变,香港自身特色和优势得以保持,香港居民享有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这期间,“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就像一棵幼苗在风雨中茁壮成长,结出累累硕果。

  不可否认,“一国两制”是一个开创性的事业,是前无古人且无先例可循的事业,因此在实践的过程中,就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我(任职特首)这五年就出现了很多新问题。第一,香港仍未为基本法第23条立法,维护国家主权安全的制度仍未完善;第二,香港对国家历史、民族文化的教育需要加强;第三,凡是遇到一些政治及法律的问题,香港社会很难达到一个共识;第四,香港经济面临巨大挑战,特别是传统优势被削弱、新兴产业又未冒起;第五,土地住房问题是一个深层次的民生问题。

  但是再困难、再棘手的情况,我始终相信在“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下,只要我们认准方向,团结一致,香港一定可以再创辉煌。

  事实也的确如此。从颁布实施香港国安法到完善选举制度,这一套“组合拳”下来,香港社会也开始明白并接受中央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有全面管治权。唯有将全面管治权同“一国”的概念坚固下来,我们才能有效行使高度自治权并发挥“两制”的独特优势。

  所以我认为,过去这五年也是香港深度探索“一国两制”实践的过程。

  止暴制乱,“中央支持是最重要力量来源”

  2018年2月,香港居民陈同佳涉嫌在台湾杀害女友后潜逃回港。因港台之间没有签订刑事司法协助安排和移交逃犯协议,陈无法被移交至案发地台湾受审。为维护法治与公义,堵住法律漏洞,香港特区政府提出修订《逃犯条例》和《刑事事宜相互法律协助条例》。

  然而,香港反对派和激进势力“盯”上了这个机会,自2019年6月起推动各种激进抗争。在特区政府多次表示修例工作已彻底停止后,他们继续以“反修例”为幌子,变本加厉策动暴力且不断升级,挑战国家主权和“一国两制”原则底线。

  香港,陷入了回归以来最为严峻的困局。

  “我仍然相信,当日去履行一个国际义务并防止香港变为逃犯天堂的决定是正确的。”回想那段至暗时刻,林郑月娥神情严肃,“但在那个时间、那些负面因素之下,则爆发了那一场风暴。”

  面对重大风险挑战,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授权全国人大常委会就此制定相关法律。6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香港国安法,当晚11时,特区政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即日刊宪生效。

  “香港国安法的制定实施,对香港迅速止暴制乱、恢复正常社会秩序、实现由乱到治的历史性转折发挥了关键作用。”作为最前线的“指挥官”,林郑月娥认为,这是“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使香港曙光渐现,社会逐步重回正轨。

  记者:您宣誓就任特首时说过“准备好应对公务生涯中的最大挑战”,但有预料过会遇到2019年的这场风波吗?

  林郑月娥:没有。但是现在回想起来,这场冲突可能无可避免。因为当时我们没有建立起维护国家安全的制度,国民教育也没有做好,再加上有外部势力干预香港事务。此外,在立法会内仍有不少反中乱港人士,他们反对特区政府,不愿意配合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甚至有部分议员要求外国制裁香港,破坏香港的政治制度。这么多负面的元素加在一起,一场比较激烈的斗争或者矛盾可能是无法避免。

  但我仍然相信,当日进行修例去履行一个国际义务并防止香港变为逃犯天堂的决定是正确的。只是在那个时间、那些负面因素之下,爆发了那一场风暴。

  记者:当时有不少声音质疑、批评您。您会不会觉得自己不被理解,特别委屈,甚至也怀疑自己?您怎样坚持下去?

  林郑月娥:在那样严峻的场面中,我遭受质疑是无可避免的,有很多人动摇也是可以理解的。就连一些平日支持政府的人都开始质疑政府究竟有没有办法可以止暴制乱,更不用说激进人士如何落井下石。社会大众也受到社会媒体的影响,包括在学校中都出现了混乱局面。 我相信对于每一个政府的首长或者领导来说,都需要面对这样的局面。因为无论你听了多少意见、做了多少评估,但最终做决定的,是你。所以,有时也是会有打击的。

  我知道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事件,已经上升至危害国家安全的局面。大家看到我比较坚定,不随波逐流去做一些当时激进派、反对派要求我做的事,那是因为我有中央的支持。这是最重要的力量来源。中央的支持让我明白:“你不用怕,中央永远都是香港最坚强的后盾。”

  一是中央信任我。当时很多情况,需要立即做决定,根本没时间再去写报告汇报。在面对各种困难时,如果中央整天都怀疑你行不行、怀疑你是否忠诚、怀疑你是否有能力,那我肯定没办法做工作。来自中央的信任,给了我坚强的信心。

  二是中央的主导。有些事仅靠特区政府的能力无法处理。按照宪法和香港基本法,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帮助特区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是中央的关怀。甚至有中央官员会担心,问我会不会睡得不好。其实,我是不会失眠的。

  所以,有了中央的信任、主导和关怀等等支持,我们才挺过这么难的局面。

  “‘北部都会区计划’是为连任,他们看错我了”

  42年的公务生涯中,林郑月娥在多个政府部门工作,其间处理过多项包括重置皇后码头、马头围道唐楼倒塌事件等事件。特别在重置皇后码头一事上,大批保育人士“占据”皇后码头,林郑月娥毫无畏惧,单人匹马与保育人士展开舌战,从此“硬净”“好打得(粤语,意为:有担当、善于斗争)”之名不胫而走,硬朗的形象深入民心。

  2017年1月12日,林郑月娥正式向时任行政长官梁振英请辞,并宣布参选特首。竞选期间,林郑月娥在社交媒体开通的网页上写道:“我和团队选择以‘同行WE CONNECT’为竞选主题,因为我们与大家一样,一样热爱这片土地,面对挑战,我们必须团结起来,同行向前。”

  2017年3月26日,林郑月娥当选香港特区第五任行政长官人选,但没能料到到来的却是惊涛骇浪的五年。

  修例风波、新冠疫情,五年来,香港一度风雨飘摇,林郑月娥的施政之路也荆棘满途。

  记者:作为香港首任女性特首,当面对各种危机时,您觉得性别有什么影响吗?

  林郑月娥:性别对我没有大的影响。我从来都不会因为我是女性行政长官,而产生特别的思维和行为。唯一不同,我有女性的衣着(笑)。我当行政长官的时候,比较着重衣着,经常会穿旗袍。现在卸任后,我会比较轻松。

  至于做决策,我也不觉得男性与女性有什么分别。反而,我个人的风格是比较坚持原则、注重执行,并且很看重细节,所以很多人说我是hands on(事必躬亲)。这是事实。我觉得要做重大政策,必须了解细节。所以,我觉得作为女性行政长官,并不是一个特别的难题。

  记者:您为什么会提出“同行”的竞选口号?五年来的落实情况如何?

  林郑月娥:2017年之前,香港出现了一些社会撕裂,在一些政治、法律等问题上无法达成共识,好多事都做不成。要做成事必须团结大家走在一起,为共同的目标“同行”向前。

  就任行政长官后,我尽了最大努力,尝试与政府意见不一致的政党、组织联系、交流、沟通。我也认识到,“同行”的前提是共同的基础、共同的理念、共同的思想。这个基础必然是“一国两制”,宗旨是“一国”为本。从这个角度讲,我这五年做的工作就是尽量统一准确贯彻“一国两制”的思想。但有一小部分人士,根本就不接受“一国”,甚至有野心推翻政权,这些人难以成为“同行”伙伴。我任内也有很多事件发生,所以难以完全落实这项工作。

  记者:您在任内提出了两大蓝图去解决香港长远发展的瓶颈,一个是“明日大屿”计划,一个是“北部都会区”计划。但后者在2021年才提出来,会不会太晚?

  林郑月娥:有人曾说,我是为了连任才部署这个计划,他们看错我了。第一,“北部都会区”是比较长远的发展计划;第二,需要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才能提出这样的计划。

  我在2018年10月就提出了“明日大屿”计划,但由于当时的政治争拗导致立法会无法达成共识,单单一个人工岛填海项目的研究,我们就花了20个月的时间,才在立法会申请到拨款。可以想象,如果早两年提出“北部都会区”,可能也会遭遇同样的命运。因此,在香港国安法颁布实施及落实“爱国者治港”后,2021年10月,我认为是最适当的时候了,就推出了“北部都会区”计划。

  记者:2017年7月1日,《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正式启动。您如何评价这五年来大湾区的发展?

  林郑月娥:我们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合作是十分愉快的。广东与香港唇齿相依,粤港合作源远流长,其中,港深更是演绎了世界独一无二的“双城故事”。香港在普通法的应用、金融制度等方面的独特优势,能提升大湾区的发展质量,大家能优势互补,成果共享。国家“十四五”规划为香港明确了“八大中心”的新定位,就是希望更好发挥香港的优势,服务粤港澳大湾区。

  记者:您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如何进一步融合发展?

  林郑月娥:作为一个综合经济体,如果要发展得好,就一定要做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通,就像一个人的血管如果不流通,在某处塞住,肯定不会健康。

  这几年我们已经打通了税务、药械通等脉络,但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打通,如果能够短期内实现,未来五年将会是一个很关键的发展期,不仅能帮助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发展,还能帮助国家高质量发展,对整个亚洲都有很大影响。

  想向内地、香港及台湾人民宣传“一国两制”实践

  “无可否认,我担任行政长官这五年是香港、也是我个人最多挑战、非常不寻常的五年。”原本预计45分钟结束的访问,最终超过了1小时。与一年前率团参加广交会,在广州接受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独家专访相比,林郑月娥轻松了很多,更真情流露地谈到家人、朋友的支持。

  “什么力量使我坚持走下去?第一,中央的支持;第二,个人的坚强;第三,家人的信任和关怀。”林郑月娥顿了顿,吸了一口气,“我的家人、还有好朋友,他们不知道我在做什么,但依然会在背后默默支持我。”

  卸任行政长官后,林郑月娥一度消失在公众视野,鲜有出席公开场合。直至8月底,一段她在湾仔街市采购食材的视频登上社交网络热门话题。

  “结束42年公务生涯后,有另一个角色等着我去进入,这个就是家庭主妇。我希望做一个普通人,做回我丈夫的太太,两个孩子的妈妈。”透过几近落地的大玻璃窗,见证了许多风雨挑战的金钟道又重新活络起来,车水马龙。

  窗内的林太,一脸粲然。

  记者:您当初“建设更美好的香港”的承诺实现了吗?

  林郑月娥:我是一个不断寻求创新的人。如果你问我还有没有很多事想做?为了香港的发展,我一定有的。但每个人都在历史的洪流中,可以安然度过充满挑战且严峻的五年,我已感到非常欣慰。

  更重要的是,在中央的支持下,我们带领香港深度探索“一国两制”的实践,令“一国两制”进一步完善,甚至可以说令香港返回“一国两制”的初心,即,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主权安全以及发展利益,并顾及到香港和澳门的实际情况,保证香港和澳门的长期繁荣稳定。

  在此期间,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涉及香港的部分更加丰富,令我们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担任更加重要的角色;在金融方面,我们与内地更加互联互通,推出了债券通、理财通,深化了沪港通、深港通,令香港离岸人民币枢纽的地位更加提升;我们在土地、教育等问题上也做了很多工作。我觉得“建设更美好的香港”有一定的进展。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五年之内有所成就,我觉得这是很大安慰。

  记者:今年6月,您最后一次出席立法会答问大会回顾五年工作时哽咽了,是想到了哪些特别的瞬间吗?

  林郑月娥:其实有很多。因为作为行政长官,既要向香港特别行政区负责,又要向中央人民政府负责,这是所谓“双负责”制度。但毕竟两地存在差异,压力一定是有的。当时我说,因为是最后一次去立法会,所以想讲一些比较感性的话,既是我个人的感悟,又是支持我走过这段充满挑战日子的力量来源。

  第一,是刚才提到过的,来自中央的支持,这是最重要的。

  第二,我是讲信用的,说到做到。当年,我在就职演讲中引述了一首广东歌《同舟之情》,其中一段歌词大意是,“大家都会经历风浪,但没关系,只要我在你身旁,就会为你护航”。所以,五年来,如果当船遭遇大风大浪的时候我却跑了,或者信心有所减少,有想放弃,都是不行的。既然我承诺为香港这艘船护航,我就不会逃跑。

  第三,令我更加感动的,当然还是家人。我担任行政长官期间,家人都受到很大压力,不仅是无形的压力,还有一些有形的压力。比如,孩子在学校会遭到一些不明是非的人对他们的人身攻击。

  记者:您曾经说过,您不觉得亏欠家里人什么,因为你们是一家人。

  林郑月娥(哽咽):是的。他们始终信任我。这种信任通常都是来自很亲密的人,而且是长时间在一起的人。你会知道他做事的出发点、他的初心、他的原则,你不需要对他做的事懂多少,你们也不需要分析或者辩论。这就是家人。

  同时,我也有几个好朋友,他们也是一种坚定的信任,给我接收到的信心就是“你做什么决定,我们都一定支持你”。

  记者:您会有“遗憾”吗?

  林郑月娥:我不是很想讲有没有遗憾,做人最好不要提“遗憾”,要满足于现状、要感恩,如果想继续贡献力量,就要向前看。

  今年6月30日,习近平主席来香港时会见了我,希望我“继续为香港和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我想,我在最前线经历了“一国两制”实践最艰难的阶段,对如何更进一步实践深有体会。所以,我希望能够多做些宣传“一国两制”实践的工作,不仅对香港市民,还有内地人民、台湾人民。如果能够准确掌握“一国两制”的内涵,大家就会明白香港与内地的关系,有利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记者:您会在某个新的岗位去做这些工作吗?

  林郑月娥(笑):我不需要新的岗位。但我希望有机会在全国的重点大学去讲讲“一国两制”。比如,我会游览国家的名山大川,顺便就去讲讲课。

  记者:您会习惯这样的“退休”生活吗?

  林郑月娥:我非常习惯。因为卸任行政长官之后,有另一个角色等着我,那就是家庭主妇(笑)。我的确很希望做一个普通人,做回我丈夫的太太,两个孩子的妈妈。我也有很多老同学、老朋友,大家终于有时间可以相聚。

  记者:您对香港未来的发展有何期待?

  林郑月娥:第一,我认为香港应该有更大的作为,想得更大胆和长远一些,如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第二,香港要有更大的担当。目前国际形势更趋复杂严峻,作为外向型“国际联系人”,香港要有为国家服务的担当。

  第三,香港应该更加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我们不能只看深圳河以南香港的发展,更要望向深圳河以北,整个大湾区,特别是深圳和香港的双城发展。我们不能太“小心眼”,只看自己可以做多少生意。应该比较长远、比较策略性地去融入国家发展。

林郑月娥与南方报业记者合影

   林郑月娥与南方报业记者合影

  【策划】侯小军 张纯青

  【统筹】赵杨 胡念飞 谢苗枫

  【协调】区小鸣 王勇幸 陈彧

  【撰稿】陈晨

  【拍摄】许晓鑫

  【剪辑】许晓鑫 陈晨

  【平面】霍维露


 
上一篇:【央视快评】加快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下一篇:总台“新征程 共命运”中越理论研讨会成功举行

首页   |   

Copyright © http://www.khci.vip/ 英国富中传媒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