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视频丨习近平:3年内第三次来访 体现了你对深化中西关系的高度重视和坚定意愿

【前哨】偏执于关税战的美国政客,将自戕更多无辜行业

以茶会友!2025“in舟山 连世界”国际传播活动走进岱山

第七屆「粵來粵有趣」海選征集通道開啟,賽事升級「AI」創意爭決賽席位

英国摇滚乐队在香港启德体育园开唱

Cloud seas engulf Danxia, earthly realm cradles celestial | MicroInPixels

广东创新推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方案

发布时间:   来源: 广东发布
 
       4月10日,“广东省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新闻发布会举行,介绍《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广东省中小学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广东省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相关情况。本场发布会是“高质量发展看广东”主题系列发布会的第三十一场,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邓鸿主持。
 

 
在全国率先提出
中小学师生AI素养框架
 
       广东省教育厅厅长林如鹏介绍,广东创新推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2+1”方案,分别是“两大素养框架”和“1”个课程纲要。方案从目标层提出了师生素养框架,明确了师生素养能力坐标,从路径层制定了《课程指导纲要》,提供了从课程到课堂的实施路径。在全国率先提出中小学师生人工智能素养框架,明确了三级指标,进行了具体化描述。尤其是教师素养框架,从意识理念、技术能力、教育应用、专业发展以及社会责任五大维度分别回答了智能时代教师的职业使命、必备能力与责任担当,为我省中小学教师系统提升人工智能素养提供了指引。
 
       广东着力建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全链条AI育人体系。有目标导向,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分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明确了学段目标。有内容体系,课程内容涵盖了从核心概念到技术实现,从关键技术到系统建构,从生活应用到社会影响的完整知识体系。通过通识课的学习,逐步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核心素养。有实施路径,广东省的课程纲要在课时安排、资源开发和平台支持方面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注重可操作性和灵活性。比如,课时方面要求原则上小学1~4年级每学年不少于6课时,小学5~6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0课时,初中每学年不少于每两周1课时。高中阶段在信息科技和通用技术等国家课程实施基础上,在高一或高二不少于每两周一课时。有评价标准,建议采用成长记录袋、学习活动记录表、学习数据、作品评价、量表测量等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有师资保障,加强对人工智能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转岗培训等方式充实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师队伍。有经费投入,将人工智能课程普及纳入财政预算,支持资源开发、教师培训、硬件设施建设等。
 

 
人工智能
助推教师队伍建设
 
       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朱建华表示,近年来,省教育厅持续加大工作力度,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在资金支持方面,统筹2025年“新强师工程”专项资金预算安排,重点支持广州市、清远市清城区等教育部认定的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单位开展人工智能与教师队伍建设的融合创新。在培训提升方面,近三年累计开展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省级培训4460人次,着力提升教师智能技术应用能力。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从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与学改革、带动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等方面着手,面向全省遴选了303个智慧教育名师团。
 
       接下来,广东将组织开展智能教育领航名校长名教师示范培训,培养一支具备智能教育意识和素养的骨干校长和教师队伍;组织人工智能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帮助教师掌握人工智能基本原理和前沿应用,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变革。
 

 
分学段递进推进AI课程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穆肃表示,此次发布的《课程纲要》以国家文件要求为依据,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人工教育国内外最新进展以及我省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开设的具体情况制定。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分为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各阶段的课程目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从核心概念到技术实现,从关键技术到系统建构,从生活应用到社会影响的完整知识体系,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创新精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鼓励各地区和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开发适合的课程资源,指导学校创新应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人工智能教育资源,提供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案例、人工智能教学工具包等方面的支持,建立优质资源征集和遴选机制。强调多平台支持教学,鼓励学校利用国家智慧教育云平台、人工智能应用平台、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非单一培养人工智能专业人才
 
       暨南大学广东智慧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子韬表示,广东省率先推出中小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框架,主要基于三方面战略考量:为落实国家战略储备人才的需要,人工智能正在重塑生产生活方式,学生需具备适应智能社会的基本素养;为AI教育规范科学发展提供依据,人工智能素养目标能定位学生应掌握的人工智能知识、技能和态度,为课程开发和资源建设提供依据;广东在政策支持与顶层设计、技术基础设施与资源建设、AI应用与实验探索、产学研资源整合等方面形成了较为有效的经验,具备了先行先试的条件。
 
       面向中小学生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核心目标是提升全体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而非单一培养人工智能专业人才。框架涵盖“人智观念、技术实现、智能思维、伦理责任”四大维度,覆盖从技术认知到伦理责任的完整素养链。框架有助于教师帮助学生形成对技术的理性认知、应用能力及伦理意识,为其未来学习、生活和社会参与奠定基础,帮助学生在未来社会中成为理性的技术使用者、负责任的技术反思者。
 

 
唤醒每个学生
创新的生命动能
 
       深圳市盐田区山海学校校长王树宏表示,在人工智能教育的评价上要坚持“三不”“三看”原则,即:不唯分数、不考试、不搞排名,看成长过程、看实践创新、看社会价值。依托自主研发的AI创享树云平台,通过学习行为大数据生成学生数字画像,用雷达图动态呈现审美力、协作力、创新力等核心素养发展。激励评价,让动力内生,将学生参与的每个AI实践活动转化为成长积分。资源支撑,实现“个性化”成长路径,依托省级平台,形成个性化学习包,支持学生满足不同学习层次需求,使用图形化编码和低代码工具,降低技术门槛,无需学生用大量时间学习原理及编程代码。
 
       人工智能是面向未来的必修课,是培养未来人才的关键环节,为确保人工智能的普及,我们要系统规划、循序渐进,以“阶梯式培养”和“生态化支撑”双轮驱动,构建人工智能“学段贯通、跨学科融合、场景延展”的育人体系。秉持技术赋能,不是增加负担,而是让学习更加贴近真实生活,素养提升不是机械训练,而是唤醒每个学生创新的生命动能。
 
上一篇:独家视频丨习近平:3年内第三次来访 体现了你对深化中西关系的高度重视和坚定意愿
下一篇:增持回购!广东多家上市公司出手了

首页   |   

Copyright © http://www.khci.vip/ 英国富中传媒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