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上地区生产总值1万亿元、人口超千万的“双万”新起点;松山湖科学城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城迈进;跻身广东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区,滨海湾新区高水平对外开放之路行稳致远;以产业发展“五大工程”为统揽,大湾区先进制造新高地强势崛起……五年来,东莞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硕果累累。
滨海湾新区一瞥。黄生摄
面对历史机遇叠加的黄金发展期,东莞坚持“湾区所需、东莞所能”,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全面对接“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全力争取更多国家级政策支持、“国家队”项目落地,举全市之力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力服务“一国两制”大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创新引领,打造湾区科创名片
前不久,中国散裂中子源喜迎新成果——中子工程材料衍射谱仪系统通过验收。这是国内首台基于飞行时间技术的中子工程材料谱仪,将助力中国材料与装备制造领域的技术进步。
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在新能源、磁性量子材料、航空航天等领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
自2018年建成以来,中国散裂中子源已完成10轮开放运行,一年开放机时超过5000小时,拥有约5000个注册用户,完成课题1000余项。据悉,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用户课题约占1/3,其中香港、澳门用户约占总用户的10%,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提供了舞台。
在东莞,科技与产业互促发展,更多平台拥抱科创的“春天”。
去年底,东莞市塔基特靶材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大朗。该公司由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团队孵化,重点统筹推进高端靶材国产化,预计年产值近3亿元。
作为广东省首批四家省实验室之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迎来阿秒科学中心揭牌,将提升中国在超快科学领域的竞争力。
松山湖科学城航拍图。黄政正摄
展望未来,“大科学装置、实验室、大学—研发机构—创新企业”的科创体系日趋明晰,更多前沿性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在产业一线转化,创新效益从“1”到“N”倍增。
转型升级,迈向先进制造高地
作为大湾区的中心城市和重要经济引擎,东莞正以新型工业化之路,高质量建设先进制造强市——
围绕传统产业,东莞推动纺织服装等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围绕新质生产力,东莞抢抓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等新赛道。
产业正迎来深度转型升级。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项目跑出落地加速度,为疾驰车流装上“东莞动力”;超然航空首架螺旋桨飞机下线交付,飞机制造在浩瀚天空发出“东莞声音”;顺络电子正打造全球最大的无源器件智能制造基地,让有电的地方就有“东莞制造”……2023年,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年产值首破千亿元。
此外,来自深圳的产业与人才正加速流入,莞深产业链持续延伸融合,携手培育出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未来,东莞将争取国家支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点、健全深莞协同发展机制,推动大湾区现代化产业体系朝着世界级跃升。
软硬联通,共享宜居宜业家园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五年来,基础设施加速互联。常平站到香港西九龙站高铁正式运营、虎门至香港中港城的水上客运新航线首航、深江铁路珠江口隧道有序推进……“轨道上的大湾区”驶来,一批项目也“新新”向荣。
东莞中心城区。
东莞香港中心、常平站TOD“香港城”项目火热进行,将吸引生产性服务业等入驻、打造城市综合体;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第一标段(教学生活区)交付使用、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一期启用,将为创新“输血赋能”。
设施“硬联通”推动了规则“软联通”、人民“心融通”。
去年4月,东莞—香港国际空港中心推出全球首个直达机场空侧的跨境海空联运项目,将香港机场货站出口集拼等核心功能前移至东莞虎门港综合保税区,“完成报关等环节并运至香港机场,全流程不到1天,综合成本降低30%。”东莞市中隽贸易有限公司关务经理刘朗说。
通民心、惠企业,是莞港合作的主基调。香港龙舟队在粤港澳大湾区龙舟邀请赛竞渡,粤港澳选手在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自行车挑战赛比拼,莞港两地工商界共聚2024大湾区(东莞)工商界高峰论坛话未来,“正!香港”首届莞港外贸名品嘉年华助力港企拓市……
双城同心,天地广阔。未来,莞港融合将释放出更大的乘数效应,为大湾区一体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撰文】谢麦诗 龚菊 靳延明 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