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来源: 大公報
(大公報 記者 黃寶儀、胡若璋、盧靜怡 廣州報道)中國演員王星疑似遭遇電信詐騙、在泰緬邊境失聯後獲救一事,連日來引發社會關注。粵港澳三地如何加強合作、聯手防範電詐行為,成了正在舉行的廣東兩會上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不少代表委員建議通過完善聯絡機制、共享電信及金融相關信息、建立可疑資金凍結機制、攔截不法資金等措施,加強粵港澳防範電信網絡詐騙的跨境合作,保護三地民眾的財產人身安全。同時,探索三地法律跨境合作一體化服務,為電詐受害者提供法律協助支持。
近年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愈演愈烈,已經成為發案最多、上升最快、涉及面最廣、民眾反映最強烈的犯罪類型之一。廣東省政協常委曹志偉指出,從當前來看,要解決這個「疑難雜症」,應該直接從電信運營商、銀行着手,通過斷訊、斷卡,掐斷犯罪源頭供給。他認為,粵港澳可以從技術層面上進行聯手,通過三地政府監管以及電訊、金融行業自律的方式,建立金融數據、電信信息共享機制,建立電信和金融平台的責任協同防範機制,加強跨平台、跨部門、跨區域的綜合防護、治理。
開展反詐宣傳 加強防範意識
港區廣東省政協常委吳學明也提出,粵港澳三地可以在電信信息上建立共同數據庫,聯手打擊虛擬電話號碼。另外,由於打擊電信詐騙往往涉及跨境執法,吳學明還建議考慮成立一個防電詐專委會,將相關信息綜合起來,提高相關案件的破案效率。
港區廣東省政協委員彭富強則認為,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的發展也帶來一些隱患,個人和企業的財務信息和信貸信息一旦被盜取,就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尤其不利於內地企業「走出去」。他建議粵港澳三地聯手對個人信息、企業信息進行跨境保護和監管。同時,三地監管部門應聯手進行反詐教育宣傳,讓市民和企業加強防範意識。港區廣東省政協委員莊守堃也認為,粵港澳三地可以建立電詐案件定期通報機制和防電詐宣傳機制,以社區為單位,定期舉辦最新電詐案例分享會,讓公眾尤其是老人家能夠提高防範意識,有利於避免電詐案件的發生。
澳區廣東省政協委員黎鳴山今年也帶來了《關於完善粵港澳防騙聯絡機制建議的提案》,希望從政府聯動、金融機構「遏制」及民間宣傳三個方面,不斷完善粵港澳防騙聯絡機制。其中在金融領域,黎鳴山建議粵港澳三地警方與金融機構、銀行業界保持緊密溝通,組成攔截小組。一旦發現有可疑資金交易,立即通報,讓不法資金即使流通至外地,亦能及時凍結,助力挽回損失。
三地法律合作不存在障礙
至於粵港澳民眾在遭受電詐侵害的情況下、能否及時獲得跨境法律服務援助,廣東省人大代表、廣東省律師協會副會長黃山表示,粵港澳三地法律服務業可以提供相應的服務。「粵港澳三地的法律服務業融合發展已走在全國前列,每個季度都會召開大灣區『9+2』城市的律師協會聯席會議,討論三地共同面對的法律問題,三地司法行政機關也有常態化合作機制。這種定期互動為跨境法律事務的協調提供了堅實基礎」。黃山表示,從法律角度看,三地的合作並不存在障礙,關鍵在於如何更有效地整合資源,提升服務效率。他亦認為,三地應通過普法宣傳和信息共享,共同提醒公眾防範電信詐騙,提高社會防範意識。
做好防範|騙術「科技化」 「出海」企業易成目標
「就在廣東政協開幕前兩天,我先後接到了兩個詐騙電話,冒充社交平台或者是網購平台的客服。」廣東省政協常委曹志偉說起自己的遭遇,苦水也是一籮筐。
相對於經常上網「衝浪」的年輕人,老人長者更容易成為詐騙分子的目標。曹志偉告訴記者,不久前,他年過八十的老母親就被電詐人員盯上且唬住,對方「養魚」時間甚至長達36小時。幸好,趕在詐騙分子準備「收魚」時,曹志偉及時返家,才得以在最後關頭成功攔截,避免造成損失。「老太太全程發抖,受到了很大驚嚇。」
不少人認為遭遇詐騙的受害者都是被自身貪念所挾持,或經受不住誘惑才會上當,對此港區廣東省政協委員彭富強表示,這種看法有失偏頗,「現在的電信詐騙手段已經升級到『量身定製』了,譬如說受害人在海外發展業務,正是需要租借場所的時候,就非常『湊巧』地收到了冒充代理的詐騙電話。」
彭富強說,經濟活動尤其是跨境經濟交易的活躍,使一些「出海」企業成為詐騙集團的目標。隨着科技的發展,詐騙手段的多樣化趨勢也日趨明顯,尤其詐騙團夥利用大數據進行收集和分析後,更有可能針對性地為目標群體「定製」詐騙方案,而且方案還結合了受害人自身真實的背景信息和現實需求,真偽一時難以辨別,他提醒內地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需要特別留意做好防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