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来源:
英国富中传媒
7月17日在廣州市舉辦的粵港澳大灣區納米產業創新高地院士諮詢會暨「中國納米25人」院士高峰論壇上,88項納米科技成果轉化正式發布,其中,全球首個在活體內遞送藥物的「納米機器人」、能長效抗菌的納米材料等成果令人期待(香港文匯報記者敖敏輝 攝)
(香港文匯報 記者 敖敏輝)全球首個在活體內遞送藥物的「納米機器人」、能實現長效抗菌的納米材料、可以減緩近視的納米護眼燈、AR衍射波導技術研發的輕量化智能AR頭盔和眼鏡……7月17日在廣州市舉辦的粵港澳大灣區納米產業創新高地院士諮詢會暨「中國納米25人」院士高峰論壇上,88項納米科技成果轉化正式發布,這是國家發改委批覆同意粵港澳大灣區打造納米產業創新高地建設方案後,大灣區發布的首批納米科技成果轉化。香港文匯報記者了解到,作為其中的「核心驅動」,經過近三年耕耘的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下稱「廣納院」),已有22個重大項目產業化,成功孵化12家高科技企業,申請國際和國內專利230項。
作為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高地的核心載體平台,中科院與廣東省共建的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已經匯聚了860多名國內外納米科學科研及成果轉化高端人才,其中包括5個院士團隊,共有22個項目落地產業化。本次大會期間,一批納米科技轉化成果正式發布,涉及88項。 納米機器人其實是一種納米新藥,例如,它只會針對癌細胞發生作用,不會傷害到其他健康組織(香港文匯報記者敖敏輝 攝)
中國納米研究應用處第一方陣
納米科技具有普適性,是所有科學技術的底層技術和基礎,幾乎支撐了包括智慧城市、智慧醫療、智慧農業等大部分科學研究領域基層的發展。香港文匯報記者在會議期間獲得的材料顯示,中國在全球的納米科技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領域,已經處於第一方陣,在基礎研究的SCI論文(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高引用論文和授權專利都位於世界第一,中國已經具備了從0到1突破的堅實基礎。
位於廣州高新區的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於2019年9月發起成立,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主任趙宇亮牽頭。趙宇亮表示,科技創新鏈的1-3級是基礎科學研究,4-6級是成果轉移轉化,7-9級是企業研發的產品與商品。在中國,4-6級往往是缺失的,導致了創新鏈脫節。廣納院使命,就是打通科技創新鏈4-6級,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基礎研究成果轉化模式、建立源頭科技產業落地機制,為國家蹚出一條產生科技源頭的產業創新之路。
趙宇亮介紹,廣納院已經匯聚了860多名國內外納米科學科研及成果轉化高端人才,其中包括5個院士團隊,至2030年之前,廣納院將建成2,000人規模研發工程師(工匠)隊伍。
納米新藥不會傷到其他健康組織
今年4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批覆同意《粵港澳大灣區打造納米產業創新高地建設方案》,這是大灣區打造的四個產業創新高地之一,主要聚焦於納米材料、納米器件、納米醫療、納米能源與環境四大產業方向,為技術進步研發新材料、培育新技術、培養新人才、孵化新項目,建立健全創新型企業、產業創新平台、高校院所多主體協同創新體系,暢通技術創新、中試驗證、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發展鏈條。 現場展示的納米技術智能AR眼鏡(香港文匯報記者敖敏輝 攝)
香港文匯報記者了解到,本次發布的成果,大部分來自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各研發團隊,主要集中在納米材料、納米生物醫藥、智能納米技術和納米能源等四大領域。
納米機器人是最引人矚目的成果之一。廣納院醫用DNA納米機器人項目助理張甜介紹說,目前使用的腫瘤治療藥物除了殺傷腫瘤細胞之外,也會殺傷人體正常細胞(比如化療帶來患者脫髮)。醫用DNA納米機器人可以直接通過靜脈注射,借助DNA納米結構特異性識別功能,待藥物到達特定腫瘤位置,DNA納米結構便會展開,其內部載帶的藥物旋即釋放出來,使得抗腫瘤藥物只針對特定腫瘤細胞產生作用。同時,醫用DNA納米機器人可以直接在體內降解,不需要經過肝臟代謝,所以毒副作用非常低。
「納米機器人其實是一種納米新藥,它只會針對癌細胞發生作用,不會傷害到其他健康組織。這款納米藥物仍在動物實驗階段,效果十分明顯。包括臨床試驗在內,新藥真正上市可能還需要數年時間,相信將給包括腫瘤、腦中風在內的多種疾病的治療,帶來巨大變革。」張甜說。
5G濾波器投試產意義重大
5G濾波器是納米技術在射頻領域的前沿應用,目前在廣州黃埔區、廣州高新區已實現量產。廣納院副院長李紅浪介紹說,濾波器是手機的核心芯片之一,其作用是對頻譜進行劃分,使得每個信道之間不互相干擾。5G濾波器是在納米級別上設計,一個5G手機裏面會用50-100顆濾波器,僅國內年需求量便在500億顆以上。「這樣一個微小的元器件,長期以來屬於關鍵技術領域,中國科技界多年來孜孜不倦去攻克,如今研發成功並投試產,意義重大。」 納米技術在航空航天領域發揮着重要作用(香港文匯報記者敖敏輝 攝)
共建納米產業協同創新生態
當天,由粵港澳大灣區納米領域龍頭企業、重點研究機構等創新主體共同發起的粵港澳大灣區納米產業創新聯盟戰略合作正式簽約,將探索建立創新合作機制,引導納米產業鏈上、中、下游企業協同發展,共建粵港澳納米產業協同創新生態。聯盟由粵港澳大灣區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科學儀器等納米科技領域的龍頭企業發起,包括廣納發展、TCL商用、禾信儀器、視源股份、方邦電子、立景創新、瑞貝斯藥業、鹿山新材料等知名企業。聯盟整合納米產業領域上下游企業,包括人才、產業資本、科技服務等資源,打造納米產業創新聯合體,最終帶動產業創新能級的提升。趙宇亮說,未來,還將把大灣區的納米產業聯盟與全國的納米產業聯盟結合起來,共同形成一個全國的納米產業創新聯盟,推動國家納米產業從黃埔走到大灣區,再走向全國。 院士:推動港澳研發內地轉化
香港文匯報記者從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獲悉,目前,該院有多個項目組正在全力攻關,加速成果轉化落地。比如在研項目「免疫檢測項目部」,將源自於中國國際領先的納米醫學檢測技術,應用於毒品現場快速檢測,開發了唾液、毛髮以及污水中痕量毒品的超高靈敏納米標記檢測試劑。該項目將力爭實現一年一個重大進展,即2023年建成一個開放共享的微納元器件的工藝平台;2024年進行「卡脖子」技術攻關,開展高端器件應用研究;2025年完成10款以上產品開發,實現關鍵技術產業化。
事實上,香港在納米科學研究方面,研究團隊和科研人員眾多,多家高校均設有專門研究機構,近年頻頻有納米科學的前沿研究成果公布。不過,不少研究成果雖然早已發表,但遲遲未進入轉化階段。
灣區聚逾萬家納米技術企業
「過去幾年,大灣區已經聚集了1萬多家與納米技術相關的企業,形成了初具規模的納米產業基地。目前,我們已經成立了包括港澳業界在內的納米產業聯盟,本次大會,香港中文大學、澳門科技大學的專家亦有參與。」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主任趙宇亮說,香港在納米研究方面很活躍,很多高校都有團隊。不過,在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方面,香港相對薄弱。未來,我們將與港澳一道,把香港的基礎研究納入到整個大灣區產業化當中,助力大灣區打造納米科學創新高地。
中國工程院院士、澳門科技大學原校長劉良表示,在建設納米科技創新高地中,廣東可與港澳創新合作方式,比如創立粵港澳大灣區納米科技離岸創新中心,讓成果能夠無縫對接、轉化。
「小納米,大產業」。與會院士專家表示,港澳科研機構納米研究活動活躍,未來,將推動產學研用互動,推動整個大灣區打造世界級納米產業創新高地。
(來源:香港文匯報A08:要聞 2022/07/19)
(香港文匯報 記者 敖敏輝)全球首個在活體內遞送藥物的「納米機器人」、能實現長效抗菌的納米材料、可以減緩近視的納米護眼燈、AR衍射波導技術研發的輕量化智能AR頭盔和眼鏡……7月17日在廣州市舉辦的粵港澳大灣區納米產業創新高地院士諮詢會暨「中國納米25人」院士高峰論壇上,88項納米科技成果轉化正式發布,這是國家發改委批覆同意粵港澳大灣區打造納米產業創新高地建設方案後,大灣區發布的首批納米科技成果轉化。香港文匯報記者了解到,作為其中的「核心驅動」,經過近三年耕耘的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下稱「廣納院」),已有22個重大項目產業化,成功孵化12家高科技企業,申請國際和國內專利230項。
作為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高地的核心載體平台,中科院與廣東省共建的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已經匯聚了860多名國內外納米科學科研及成果轉化高端人才,其中包括5個院士團隊,共有22個項目落地產業化。本次大會期間,一批納米科技轉化成果正式發布,涉及88項。 納米機器人其實是一種納米新藥,例如,它只會針對癌細胞發生作用,不會傷害到其他健康組織(香港文匯報記者敖敏輝 攝)
中國納米研究應用處第一方陣
納米科技具有普適性,是所有科學技術的底層技術和基礎,幾乎支撐了包括智慧城市、智慧醫療、智慧農業等大部分科學研究領域基層的發展。香港文匯報記者在會議期間獲得的材料顯示,中國在全球的納米科技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領域,已經處於第一方陣,在基礎研究的SCI論文(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高引用論文和授權專利都位於世界第一,中國已經具備了從0到1突破的堅實基礎。
位於廣州高新區的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於2019年9月發起成立,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主任趙宇亮牽頭。趙宇亮表示,科技創新鏈的1-3級是基礎科學研究,4-6級是成果轉移轉化,7-9級是企業研發的產品與商品。在中國,4-6級往往是缺失的,導致了創新鏈脫節。廣納院使命,就是打通科技創新鏈4-6級,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基礎研究成果轉化模式、建立源頭科技產業落地機制,為國家蹚出一條產生科技源頭的產業創新之路。
趙宇亮介紹,廣納院已經匯聚了860多名國內外納米科學科研及成果轉化高端人才,其中包括5個院士團隊,至2030年之前,廣納院將建成2,000人規模研發工程師(工匠)隊伍。
納米新藥不會傷到其他健康組織
今年4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批覆同意《粵港澳大灣區打造納米產業創新高地建設方案》,這是大灣區打造的四個產業創新高地之一,主要聚焦於納米材料、納米器件、納米醫療、納米能源與環境四大產業方向,為技術進步研發新材料、培育新技術、培養新人才、孵化新項目,建立健全創新型企業、產業創新平台、高校院所多主體協同創新體系,暢通技術創新、中試驗證、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發展鏈條。 現場展示的納米技術智能AR眼鏡(香港文匯報記者敖敏輝 攝)
香港文匯報記者了解到,本次發布的成果,大部分來自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各研發團隊,主要集中在納米材料、納米生物醫藥、智能納米技術和納米能源等四大領域。
納米機器人是最引人矚目的成果之一。廣納院醫用DNA納米機器人項目助理張甜介紹說,目前使用的腫瘤治療藥物除了殺傷腫瘤細胞之外,也會殺傷人體正常細胞(比如化療帶來患者脫髮)。醫用DNA納米機器人可以直接通過靜脈注射,借助DNA納米結構特異性識別功能,待藥物到達特定腫瘤位置,DNA納米結構便會展開,其內部載帶的藥物旋即釋放出來,使得抗腫瘤藥物只針對特定腫瘤細胞產生作用。同時,醫用DNA納米機器人可以直接在體內降解,不需要經過肝臟代謝,所以毒副作用非常低。
「納米機器人其實是一種納米新藥,它只會針對癌細胞發生作用,不會傷害到其他健康組織。這款納米藥物仍在動物實驗階段,效果十分明顯。包括臨床試驗在內,新藥真正上市可能還需要數年時間,相信將給包括腫瘤、腦中風在內的多種疾病的治療,帶來巨大變革。」張甜說。
5G濾波器投試產意義重大
5G濾波器是納米技術在射頻領域的前沿應用,目前在廣州黃埔區、廣州高新區已實現量產。廣納院副院長李紅浪介紹說,濾波器是手機的核心芯片之一,其作用是對頻譜進行劃分,使得每個信道之間不互相干擾。5G濾波器是在納米級別上設計,一個5G手機裏面會用50-100顆濾波器,僅國內年需求量便在500億顆以上。「這樣一個微小的元器件,長期以來屬於關鍵技術領域,中國科技界多年來孜孜不倦去攻克,如今研發成功並投試產,意義重大。」 納米技術在航空航天領域發揮着重要作用(香港文匯報記者敖敏輝 攝)
共建納米產業協同創新生態
當天,由粵港澳大灣區納米領域龍頭企業、重點研究機構等創新主體共同發起的粵港澳大灣區納米產業創新聯盟戰略合作正式簽約,將探索建立創新合作機制,引導納米產業鏈上、中、下游企業協同發展,共建粵港澳納米產業協同創新生態。聯盟由粵港澳大灣區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科學儀器等納米科技領域的龍頭企業發起,包括廣納發展、TCL商用、禾信儀器、視源股份、方邦電子、立景創新、瑞貝斯藥業、鹿山新材料等知名企業。聯盟整合納米產業領域上下游企業,包括人才、產業資本、科技服務等資源,打造納米產業創新聯合體,最終帶動產業創新能級的提升。趙宇亮說,未來,還將把大灣區的納米產業聯盟與全國的納米產業聯盟結合起來,共同形成一個全國的納米產業創新聯盟,推動國家納米產業從黃埔走到大灣區,再走向全國。 院士:推動港澳研發內地轉化
香港文匯報記者從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獲悉,目前,該院有多個項目組正在全力攻關,加速成果轉化落地。比如在研項目「免疫檢測項目部」,將源自於中國國際領先的納米醫學檢測技術,應用於毒品現場快速檢測,開發了唾液、毛髮以及污水中痕量毒品的超高靈敏納米標記檢測試劑。該項目將力爭實現一年一個重大進展,即2023年建成一個開放共享的微納元器件的工藝平台;2024年進行「卡脖子」技術攻關,開展高端器件應用研究;2025年完成10款以上產品開發,實現關鍵技術產業化。
事實上,香港在納米科學研究方面,研究團隊和科研人員眾多,多家高校均設有專門研究機構,近年頻頻有納米科學的前沿研究成果公布。不過,不少研究成果雖然早已發表,但遲遲未進入轉化階段。
灣區聚逾萬家納米技術企業
「過去幾年,大灣區已經聚集了1萬多家與納米技術相關的企業,形成了初具規模的納米產業基地。目前,我們已經成立了包括港澳業界在內的納米產業聯盟,本次大會,香港中文大學、澳門科技大學的專家亦有參與。」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主任趙宇亮說,香港在納米研究方面很活躍,很多高校都有團隊。不過,在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方面,香港相對薄弱。未來,我們將與港澳一道,把香港的基礎研究納入到整個大灣區產業化當中,助力大灣區打造納米科學創新高地。
中國工程院院士、澳門科技大學原校長劉良表示,在建設納米科技創新高地中,廣東可與港澳創新合作方式,比如創立粵港澳大灣區納米科技離岸創新中心,讓成果能夠無縫對接、轉化。
「小納米,大產業」。與會院士專家表示,港澳科研機構納米研究活動活躍,未來,將推動產學研用互動,推動整個大灣區打造世界級納米產業創新高地。
(來源:香港文匯報A08:要聞 2022/07/19)